吴凤花剧照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刘慧)“2016年,是我从艺的第三十个年头,今天荣获的这个奖是对我最大的鼓励。”10月31日晚,在古都西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闭幕晚会上,我省越剧表演艺术家吴凤花夺得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参评剧目是由其领衔主演的新版越剧《狸猫换太子》。此次全国共有10名演员获文华表演奖殊荣,吴凤花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越剧演员。
至此,历时半月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落下帷幕。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是,“文华奖”和“群星奖”在文化部贯彻中办和国办有关精神、推进文艺评奖改革后首次开评,从严制定奖项,提高了奖项的含金量和社会影响力。
吴凤花获文华奖
被赞“德艺双馨一枝花”
吴凤花,1970年出生于绍兴,越剧范派小生,现为绍兴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2015年,吴凤花曾获得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看过演出的人都知道,擅长文戏武唱的梅花奖演员吴凤花,在新版《狸猫换太子》里,将最后一场近20分钟的戏发挥到极致。“旧版以故事带动人物,新版以人物说故事。”吴凤花说《狸猫换太子》早就是剧团的“看家戏”之一,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一定要先演这出戏。从当年排这部戏开始,已经足足演了六七百场。而她也因陈琳这个角色曾捧得了二度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
学艺从艺30多年,吴凤花有无限感慨。“那是1983年,戏曲学校招生,我是背对着老师唱了一首《盘夫》被录取的。”开始身体还没长开的吴凤花被拉去学老生,过了一年,身材高挑的她又被选去学花旦,直到最后才去学的小生。绍兴小百花1986年建团,这一年16岁刚从戏校毕业的吴凤花就进了团。18岁那年,吴凤花被范派创始人范瑞娟正式收为入室弟子。
作为“黄金一代”名角中少数待在地方剧团的演员,吴凤花经常下乡演出,平均一年有160场左右在基层农村演出。对于这种颠沛漂泊的生活吴凤花并不后悔,“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真的很热爱我的行当。”
改革后的文华奖
让艺术回归艺术本身
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是,“文华奖”和“群星奖”在文化部贯彻中办和国办有关精神、推进文艺评奖改革后首次开评,奖项进行了“大瘦身”。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文华奖作为文化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只保留了10个文华大奖(剧目)和10个文华表演奖(个人),奖项数量由往届最多的200多个压缩到20个;群星奖最终也仅从84个决赛作品中评选出20个获奖作品,奖项与上届相比,压缩了70%,含金量大大提升。
精简压缩奖项,并不意味着艺术评价的削弱。相反,从摘取本届文华奖和群星奖的剧目看,最终进入“第十五届文华奖评奖”终评57台剧目,涵盖了京昆、地方戏、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全国各地均有剧目入选。而从这57台剧目中评选出的10台“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以及10位德艺双馨的“文华表演奖”艺术家,无疑是中国剧坛的佼佼者。
多年来,文艺评奖是我国文艺创作领域最重要、地位最显赫的“指挥棒”。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以评奖为衡量标准,文艺团体或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也以获奖为考核指标,这使评奖中的暗箱操作和权力交换渐趋泛滥,评奖的公正性无法得到保障。
好在,中国艺术节第一次增加了评论环节。把所有戏剧创作团体和戏剧人的目光从评奖转向了评论、回归创作本体。对于剧目而言,能够从评论中汲取进一步修改提高的营养。
本届“文华奖”还首次增设群众评委,在改革评奖的同时,艺术节加大评论力度,用评论引领和推介优秀作品。
●10台“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焦裕禄》《母亲》《小镇》《西安事变》《康熙大帝》《兵者·国之大事》《麻醉师》《大汉苏武》《沙湾往事》《八女投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