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诗画剡溪踏梦来 魅力嵊州越味浓
2016年11月21日 07:31:00 来源: 浙江日报 陈全苗 吴一赞 史华东 茹继英

  碧水青山入画来——崇仁镇董郎岗村

  湖光潋滟映春色——长乐镇上南庄村

  女子越剧发源地——甘霖镇施家岙村

  “地质古村、云上人家”——通源乡白雁坑村

  西白山上的采茶舞曲——通源乡西三村

  浙江在线11月21日讯 就像是一次次的接力。

  从治水、治污、治违,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文化礼堂,再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年来,嵊州市一路走来,走得苦累,却也一路有成,收获颇丰。

  今年3月起,嵊州市结合正在开展的“治水”“创国卫”等工作,又大力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此次整治,嵊州市着力做好“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群众参与”四篇文章,实现水岸同治、点面结合、整乡整镇提升,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七次现场会带来的冲击波

  说起今年的城乡环境整治,嵊州的动静可谓不小。

  今年的春节刚刚结束,一份由嵊州市两办签发的《关于城乡环境“脏乱差”百日整治大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又摆上了各部门、乡镇、街道的案头,全市70多万干部群众马上行动起来。

  这一次“大会战”从3月开始,集中4个月时间,将整治的主要“矛头”直接指向了城乡环境的“四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种乱养、乱贴乱挂。

  这意味着,嵊州市的“五水共治”工作,已从解决“问题在水中”,逐步向“根子在岸上”进发,已实施了一年的优化环境“八大行动”,也从“查大”走向了“查小”。

  相对于查处大的环境违法行为,“查小”无疑更细碎、更复杂,也更难。

  就如位于嵊州北部的“边陲山村”——竹溪乡竹溪古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还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10多座老台门构成的2万多平方米清代古建筑群,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但游客也常有吐槽,因为古建筑群的周围分布着不少破旧的附属用房,不仅古村韵味被破坏,村内道路也非常难走。然而,村镇干部也有难处,因为这60多间附属用房,分属50多户村民,更关键的是,这些平时堆放柴火、杂物的附属用房,并不在“一户多宅”整治的范围内,怎么处理成为难题。

  到了7月,“大会战”刚落幕,7月至9月的全市“环境整治提升夏季大决战”战旗又猎猎作响……

  要说有什么不同,前一个战役重在“行动”,后一个战役则重在“考核”与“提升”。

  与夏季大决战相“配套”的,是每月的督查考核和七次“现场会”。

  每月的督查考核规格很高,做得很细致、到位。每次都是由4位副市长带队,按7个职能部门、3个街道、5个中心镇、6个中等镇、6个山区乡这五个组别,进行分组检查、分组考核、分组排名。

  现场会显得更“高调”,每次市委书记、副书记、分管市领导以及所有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门一把手都参加。现场会的地点也很“讲究”,从山区乡、中等镇到大集镇,实现了全覆盖。这显然是在告诉大家,环境整治没有山区、城镇之分,不能有死角,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每一次现场会也很有“火药味”,因为它就是一次次“挑刺会”,摆的是问题,谈的是不足,常常让相关领导“出一身汗”。

  崇仁镇,是嵊州的一个大镇,由于在前几次的现场会上“出了汗”“红了脸”,从9月开始,明显加大了对“两路两侧”和沿线村庄的整治,之后的考核排名也从5大中心镇的末位,上升到了第一名。

  长乐镇是省级中心镇、经济强镇,河道多,治水和环境卫生压力比较大。镇领导敢抓敢管,保持整治力度不减,去年与今年,已连续在治水、环境整治中多次排名第一。

  只要动真、动实,一月一次的考核排名,确实能调动领导干部争相“比学赶超”,进而实现“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三维联创、“拆、清、改”三管齐下、“干部、群众、保洁员”三员齐动的良性局面。

  “比学赶超”的背后,是各级部门、领导的认真负责与敢于担当。

  “节假日,往往是环境整治的重灾时段,像今年国庆七天长假,我算是休息了一天,很多领导甚至一天都没休。”王均灿,嵊州市委办副主任,近三年一直兼任着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每一次的考核督查,他是当然人选。可就是这位一米八几的大高个,也深感此次环境整治的力度之大、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当然,整治成效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显”。

  诗画剡溪透出民生味

  “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是这一波环境整治最为嵊州百姓称道的两大“民生工程”。

  环境整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城乡形象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提升。

  嵊州本就有着良好的山水环境,但因为过去注重经济、忽视环境,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和优化环境“八大行动”等一个个战役,特别是今年的“城乡环境整治”和“创国卫”,就是以最大的决心“还旧债”“建新家”。

  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绍兴第一大河”曹娥江的上游段。因此,这条数十公里长的剡溪江,一直是嵊州治水、治污、治违的主战场之一。

  去年9月份开始,一个叫“曹娥江(剡溪江)综合治理工程”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工程全长18.7公里、总投资2.7亿元,涉及嵊州北部的多个乡镇、街道。

  今年,嵊州市将这个“治水”工程,提升为“景观”工程,同时取了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浪漫之名——“诗画剡溪”,以让这一条千年剡溪真正蔓生诗情画意的诱人美景,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一条重要的旅游景观带。

  “民生”的味道一浓,环境整治的力度更大了,沿江镇村干部居民的支持度也更高了。

  诚如依江而建的仙岩镇,镇村居民出于对“诗画剡溪生态画卷”的期待,主动配合拆除沿江建筑。比如,靠近剡溪一侧的嵊州市白云纸业,厂房围墙后移了几米,腾出了4000多平方米的面积;浙江威力锻压机械也拆除了8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为“诗画剡溪”工程让路。

  对于嵊州城区居民,更为期待的则是“美妙三公里”“艇湖城市公园”等。

  “美妙三公里”是将城市环境改造、城市形象提升相结合的一项实事工程。而“艇湖城市公园”则是根据城北入城口的“脏乱差”现象一直难以根治的实际,统筹推进的一个大手笔工程,既治表,又治本,一举多得。

  环境整治,其实是在下一盘“民生大棋”,对于城市形象,对于民生福祉,都将形成多赢的局面。

  项目是“纲”,纲举而目张。有了重大项目的引领,使得看似忙乱、繁杂、点多面广的城乡环境整治有了一根根看不见的“线”,从而变得有序又有节。

  因此,无论是总投资1.7亿元、绿化改造面积26万平方米、全长约5.3公里的嵊张线绿化景观整治项目,还是投资5亿多元、着力打造29条全长112公里的“美丽示范公路”,都让环境整治有了更多的质感。

  幸福底色,干群共绘

  环境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如今,嵊州正在不断喷涂这样的“底色”。

  “我们干部带头,清晨就起来打扫村庄卫生。”黄泽镇青石桥村村支书许忠明说。在今年的“大会战”期间,该村组织全村干部、保洁员将多年遗留下来的垃圾全部清运处理,还通过举办“三户五星”评选活动、干部带头清理村级卫生死角等方式,发动全体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也是今年7月,黄泽镇白泥坎村经过10天的连续奋战,清运垃圾500车,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开发区(浦口街道)、甘霖镇、石璜镇等乡镇、街道,也纷纷以“拆”为手段、以“治”为突破、以“建”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和干部示范,动员群众开展因地制宜的环境整治。

  在环境整治中,嵊州开展了针对全市党员的“向我看齐”“三亮”和先锋考评三大活动,让每一位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开展“党员固定日活动”,划设党员保洁责任区、书记保洁示范区……

  各级职能部门也“闻鸡起舞”,主动担当。

  今年7月21日,市建设局联合公安、城管执法、市场监管、城南新区(三江街道)等部门对四海路上摊点、钢棚在一天内予以拆除,来了一个美丽“大蜕变”。

  “以前这里经常堵车,而且油烟、噪声也一直影响我们,现在这些烦恼都没有了。”拆除不久,市建设局又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在路上增划了近100个停车位,方便市民停车。

  同样,江滨市场是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也是“脏、乱、差”等问题的聚集地。今年,建设局、城管执法局等单位重拳出击,对江滨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进行综合整治。5月5日,建设局组织有关部门实施了南桥北引桥下违法建筑集中拆除。拆除后,又建设了大桥下停车场,并打通了剡溪路,有效改变了江滨市场一直以来的“脏、乱、差”现象。“以前江滨市场是一塌糊涂,现在完全变样了,不但干净,而且有序。”附近的居民都为此点赞。

  嵊州市供电公司不仅为“煤改电”企业提供“私人定制”全程服务,还以电力“拆旧立新”等方式让位于城镇建设,更为该市“西白山区块”的美丽乡村专门规划打造了一个“精品电网”。

  党员带头,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自然被不断激发。声名远播的“嵊州村嫂”,再一次成为了环境整治的一支重要“草根”力量。

  到目前,全市已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15.7万份,党员干部的进村入户率达97.2%,共有331支“村嫂”志愿服务队、6500名“村嫂”参与监督。

  美丽起舞,越乡新音

  今年,为带动全区域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嵊州市在各乡镇(街道)全力开展示范路、示范家庭、示范村创建工作,强化示范引领。

  为保护每一个村镇的个性与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嵊州市专门出台了“一村一策”“一点一景”等措施,因地制宜,量身定做,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农村的“创造力”也由此得到了激发。

  如王院乡,在策划整治方案中突出利用本地毛竹资源;里南乡周溪村,则利用废旧轮胎和旧磨盘进行创意造型。雅璜乡,考虑到各家各户在室外堆放木柴的习俗,就“乱中取胜”,为堆放的木柴融入文化创意,这一来,原先杂乱无序的木柴堆,如同变了一个“戏法”,不但彻底改变了乱堆放现象,竟还成了一道特色景观。

  好事能传千里,“美丽”同样也会“传递”。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的竹溪乡竹溪古村,2万多平方米清代古建筑群周围破旧的附属用房与古村韵味格格不入。今年8月,50多户村民在一周时间里,主动拆除了自己的60多间附属用房,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的露天舞台、观景台、停车位……

  因整治而创造的“美丽环境”,最终催生的是“美丽经济”。

  在今年8月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的通源乡白雁坑村,因地处“嵊州第一山”西白山山腰,海拔达700多米,长年云雾缭绕,是嵊州最高的村,也是著名的“香榧村”,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嵊州市民宿农家乐特色村。今年国庆期间,该村每日游客均在1500人左右。

  目前,白雁坑正按照建设生态休闲旅游村庄的目标,全面实施村庄美化洁化提升工程,改造修建村内道路、游步道、停车场、休憩观光设施等,大力发展民宿休闲游。

  今年7月中旬,山清水秀的贵门乡上坞山村开展了“最干净村”创建活动:拆除危旧房,结合山区特色,利用本地竹、柴、缸等原材料对活动场所进行装饰,完善广场内护栏制作,路两边花坛改建……到7月29日,一个竹篱笆式的美丽庭院“横空出世”。

  上坞山盛产“辉白茶”,因此在整治方案中重点突出了山村的茶文化,还结合生态旅游,推进民宿试点村培育。小山村的魅力自此开始成倍地彰显。

  到目前为止,嵊州市已建有114个农家乐特色村(点)和星级经营户(点),民宿经营户54户,拥有床位678张,去年直接营业收入1.5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900多万元,接待游客已近百万人次。

  美丽环境,促进“美丽经济”,最终形成的是政府与城乡居民对于环境整治的良性互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数 读·

  今年1至9月,浙江省对嵊州市章镇出境断面、屠家埠水质断面两个点考核,每月都是“优秀”。绍兴市对嵊州36条市级河道的65个断面水质考核,97.2%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1个乡镇交接断面中100%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220个村居断面中218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Ⅰ类以上水质断面42个,Ⅱ类以上水质断面175个。

  截至目前,处理农村垃圾17.6万吨,与去年同比增长49.2%;清淤144万立方米,超出绍兴市下达任务数44万立方米。完成旧房立面改造5万平方米,拆除破旧、违规广告牌1.5万块,拆除各类乱搭乱建20多万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6000多处,栽种绿化18万平方米。

  10月,市级和乡镇(街道)两级共统筹1600万元资金,专门设立水质考核奖补专项资金,确保治水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标签: 美丽经济;嵊州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1212774121744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