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技术总监魏顺勇展示新研发的转杯纺纱机。
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马可远 通讯员 孙艺秋)纺机智能化,这个听上去遥远的话题,现在已经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新昌这个传统纺机大县,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倒逼着纺织企业使用更智能高效的生产设备。而印染企业的新需求,也促使纺机生产企业去提高机器的“智商”。
面对日益严峻的纺机市场,以泰坦、日发为龙头的新昌纺机企业主攻纺机智能化技术,让纺机有了“大脑”;以康立、远信代表的企业,则主攻机联网系统,让纺机可以“张口说话”。
八年攻关效能提三倍
在10月下旬闭幕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自助研发的第二代自动络筒机获得了业内一致好评。“这个展览好比纺织行业的奥运会,在奥运会能拿奖我们很开心。”泰坦技术总监魏顺勇笑着说。
让魏顺勇更为自豪的是该机器是泰坦自主研发的成果。“国内能生产自动络筒机的企业就两家,还有一家是合资企业,能够较为方便地享受国外核心技术。我们虽然承担更多资金技术风险,但积累的技术经验肯定比别人多。”
事实上,这并不是泰坦第二代自动络筒机的第一次亮相,今年4月份开始,泰坦的第二代自动络筒机已经获得了数十个订单,并不断被更多纺织企业接受。
作为纺纱的最后一道工序和织造的第一道工序,络筒机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纺机行业地位非常重要。也正因为它的特殊地位,泰坦将络筒机作为创新的重要课题。从2008年开始,泰坦开始全面攻关络筒机的智能化课题。
吴旭锋作为自动络筒机事业部主任,全程参与了研发过程。“过去普通络筒机每台需要3个工人管理,中间的许多过程都要人工干预,8个小时只能络筒150公斤纺纱。”这类普通络筒机不仅人力成本高,而且还存在织纱工艺不达标、零部件寿命短等问题。如今使用新型自动络筒机后,每台络筒机只需要一个人操控,8小时可以络筒600公斤纺纱。
小小打结也充满智慧
络筒机智能化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纱”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将一根纱线放在放大镜下,肉眼看上去均匀的纱线,事实上粗细不均。而当一根纺线粗细不均程度过大时,将会导致这批纺线织成的面料透光亮度不均。而面料透光是否均匀,是衡量衣服质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络筒机有了“大脑”后,在络筒过程中,通过感应器,将那些过粗或者过细的纺纱辨别出来,然后把不合格的纺纱切掉。切掉纺纱只是开端,还需要将切开的纱线重新打结。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打结过程,也同样充满着“智慧”。
“机器打结,动作是固定的,从下面拉一个线上来,从上面拉一个线下来,然后完成一个打结动作。一般情况下,机器是在打完结之后再检测打结是否成功,但效率不够高,智能化改造后,设备就会在拉线、打结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检测修正,最终保证打结任务的完成。”
从第一代的初步智能化到第二代的大部分智能化,络筒机长“大脑”背后,是泰坦一百多名技术研究人员多年来辛勤攻克的结果。“过去我们使用的那些控制模式都不顶用,都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如果说络筒机“精纱”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直面的一个环节,那么张力控制、防止叠纱等更为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所花费的心力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魏顺勇坦言,一些检测器等零部件可以进口,但整机组装以及配套的相关技术,依然都只能泰坦自己攻关。“掌握了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同时为后期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
目前,泰坦已经在进一步提升络筒机的自动化程度,争取在络筒机纱线输送环节以及络筒环节等方面进行智能化。
大数据解决行业顽疾
纺机的智能化,不仅是让机器有了大脑,还让机器长嘴说话。设备采集纺机运作的关键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到终端设备。依托这些数据,管理者可以有效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在新昌,以康立、远信为代表的纺机科技公司,根据不同纺织厂的规模、机器型号,制作不同的软硬件,让纺机实现“机联网”。“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挑选不同的CPU,然后配套安装其他硬件,再编写软件,制成嵌入式系统,让机器动起来。”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效公司总经理徐康平表示。
以往应对纺机问题,工人必须不停地巡查,去应对突发。如今,这种场景将不再出现。纺织厂工人在手机上装载一个APP,软件会自动告诉纺机的哪个位置发生了断纱,工人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径直走到相应的位置,就可以处理。好比机器有了嘴,会自己呼叫。大部分时候工人只需要站着,等待机器的“呼叫”就可以了。
数据的功效远不止于此。在康立自动化项目经理陈见悦的笔记本电脑中,打开软件,随意登录一个账号,就能看到山东一家大型纺织工厂每一台纺织机器的相关数据。每一台机器的锭数、断纱数、功率、产量在陈见悦的电脑上一应俱全。
“不仅我的电脑上有,这家山东纺织工厂的管理者、技术骨干的电脑上也有。”这些数据可以根据纺织企业不同岗位职责自行分级给予。徐康平介绍说,依靠这些数据,一些纺机厂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纺机的锭数超差是纺织企业的顽疾,一个锭子转速出差错,依然可以产出合格布匹,但几个锭子转速出错,机器就无法工作。一台纺机有上百个锭子,工程师只能让纺机停机后再仔细检查。如今,数据会立刻告诉你,哪个锭子出了问题。
机器开口报数据是第一步,下一步康立将依托数据,进行远程故障分析和智能物流系统科研攻关。一些规模不大的纺织厂,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无法维修和保养纺机。“今后,这些纺织厂的纺机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得出初步原因,然后技术人员再按图索骥就行,而不必大费周章,给纺机做全面体检。”
智能物流系统是康立下一步攻关的方向。“比如一个企业进了100吨棉条,调动20台纺机开工,过去技术人员要不断上报实时数据,管理者根据这些数据测算进度,今后系统会根据纺机的实时产量,预判多少时间可以生产完,更为精确。”徐康平说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