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井是眼睛,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市井俚俗。位于越城区中兴南路79号的越城景岳堂国药馆内,有一座古朴雅致的亭子,中间有一个3米见方的水池,不少小鱼正游弋其中。据史料记载,这泓名叫“白玉泉”的井水,是100年前由民国时期绍兴知名慈善家朱阆仙为帮助百姓摆脱干旱所挖,目前井壁四周还保留着不少当时的书法题词,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
见证了绍兴人的乐善好施
朱阆仙(1873~1939),原名世焕,改名文煜,字心焘,阆仙是他的号,晚清民国时期绍兴知名实业家和慈善家。
史志中关于朱阆仙的记载很少,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得知,周家在1918年底把祖传的周家新台门连同百草园都卖给了他。而关于朱阆仙“冬施姜汤夏施茶”“设粥厂救饥民”“设药局济贫病”等善举,则广泛流传于民间。据说,当时的政府为表彰他,特颁发金质嘉禾章一枚,并致送“急公好义”匾额一方。民国时期,浙江省教育厅也授予他捐资兴学的奖章。
胡松泉是越城景岳堂国药馆的保安,今年67岁,说起这口古井的故事来如数家珍。他通过翻阅资料得知,1914年,绍兴城内发生了大旱,百姓饮水困难,当时朱阆仙十分焦急,想起自家一处果园里有泉水涌出,于是就在那里挖出一汪好泉,供邻里数百家使用。因泉水莹白如玉,而朱阆仙祖辈世居安昌白洋,堂号“玉泉堂”,于是就取名为“白玉泉”。
井壁刻文
具有很高文化价值
相较于越城区星罗棋布的其它古井,白玉泉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价值很高,不仅4面井壁上还镌刻着优美的篆书碑文,而且保留有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绍兴书法家的题词手迹。像民国初期书法大家、善榜书的沈桐生,清光绪十五年恩科举人、师从赵之谦善书法篆刻的车书,以及绍兴有名的画兰圣手徐烈哉等名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墨宝,算得上是目前一处保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白玉泉尽管历经沧桑,但池水依然清澈,刻文具有研究价值。目前,一些爱心单位已对其开展池底清淤和修缮保护工作。巧合的是,如今在白玉泉之侧,正好有浙江省慈善义工协会落户,很多爱心人士经常来此地参与公益、奉献爱心,成为绍兴慈善事业薪火相传的最好见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