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之前,医护人员向捐献者致哀
2017年5月9日,诸暨青年何赛军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上周五,何赛军的脑胶质瘤复发,迅速陷入脑死亡。按照他生前的愿望,捐出了自己的心、肺、肝、肾、胰腺,这至少能挽救5个人,同时,他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供科学研究。
昨天上午,何赛军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延续。
怕拖累别人,他拒绝成婚
在父母眼里,何赛军一直是个很和气,很有礼貌的人。“他对朋友都很好,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先给别人尝,还喜欢小动物,流浪猫流浪狗都捡回来养,最多的时候养了4只狗,两三只猫,我帮着一起照顾。”两眼通红的何赛军父亲,双手不停捏着自己的衣角,和记者回忆起了自己儿子。
出生于1981年的何赛军,读书毕业后当了一年多的体育老师,之后想要自己创业便离开了教师岗位。2008年,频繁的头晕后,他被确诊为脑胶质瘤,处于1级到2级之间,良性。在湖南打工的双亲赶回诸暨,陪着儿子一起到上海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恢复良好。回到老家后,陆续有人上门为何赛军介绍对象。
“他一口拒绝了,说自己生这样的病,以后会害了人家姑娘的。”虽然何赛军的脑胶质瘤处于良性,但复发率较高,而且他的肿瘤位置接近脑干深处,一旦复发会直接压迫生命中枢,即使二次手术成功,也有极大的可能瘫痪或者成为植物人。
他说有三个愿望想要实现
2013年上半年,何赛军不小心被狗咬伤,打了狂犬疫苗后,他总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于是第一次对父母提出了捐献器官的愿望。
“我不相信儿子会这么早走,所以他一开口我就说你不要说这件事情。”何赛军的母亲说,下半年,何赛军再次提起了捐献器官的事情,还说了三个愿望,希望家里人能够帮助实现。
第一个愿望是修好家里漏水的房子,他知道假若自己不在了,父母更加不会想着去修缮房子,之后这个愿望在当年得以实现。
第二个愿望是如果病情复发,不再接受手术,想要有尊严地离开。
第三个愿望是捐献自己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人,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研究,尤其是脑组织,他希望终有一天,与他有着同样疾病的人不再忍受他的痛苦。
何赛军的一再坚持,令父母“妥协”了,在今年4月份为儿子签下了捐献器官、遗体双捐献登记。
捐献如此多的大器官在全国也少见
今年5月5日,何赛军病情复发,进展迅速,第二天就陷入了昏迷,无自主呼吸,随后被转入浙大一院。“到医院后,专家组反复评估,患者已脑死亡。”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方强教授说。
对何赛军再次进行器官评估后,按照之前签订的器官捐献书,他的心脏、肺、肝、肾、胰腺都将捐献,遗体也将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无语良师”。
昨天上午10点多,何赛军在父母的陪伴下被推出ICU,送往手术室。12:47,肺移植手术成功结束;13点左右,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胰腺移植也在有序进行中。
据了解,何赛军是诸暨第一例生前自己有捐献意愿并完成遗体器官双捐献的人,而他捐献的器官之多全国也很罕见。方强教授告诉记者,何赛军是浙大一院本院第二例胰腺捐献者,胰腺捐献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虽然捐献器官的话题反复被提及,然而捐献者自身有意愿但实际未能捐献成功的占大多数。“这最终取决于家属,三个家属里有两个是不同意的。”方强教授说,虽然这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不能接受,但器官捐献确实能够挽救很多家庭,对捐献者来说,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延续,这对捐献者家人,何尝不是一种寄托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