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诸暨​次坞镇楼家桥遗址遗址见证了历史上的海进海退
2017年08月14日 16:16:54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记者 金丹丹

次坞镇楼家桥遗址东区发掘场景

  绍兴博物馆眼下正重新布置陈列,增加的部分内容中,有几张萧山下孙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

  下孙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村,南距跨湖桥遗址约一公里。下孙遗址呈现一种十分特殊的地层堆积形态,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勘察,直接叠压于遗址上的淤泥层属于“潮间带”为主、间有“潮上带”的海相沉积,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不常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殊性,如“线轮”等,遗址遗迹十分丰富。它的堆积性质证明了距今7000年之际湘湖一带存在海侵和海平面上升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在诸暨也被发现,次坞镇楼家桥遗址被称为诸暨人足迹开始的地方。

  “海进”即“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蒋乐平介绍,在楼家桥遗址发掘区的东区,23层是一层间歇层,从淤积土层的性状看,显然属于较长时间的泥水沉积土,参考当日的潮水,同时通过钱塘江、浦阳江到达遗址位置的现象,结合史前跨湖桥、田螺山遗址都曾受海潮侵袭的事实,可以证明楼家桥遗址23层也属于潮淤层。这次潮侵造成遗址较长时间的中断,也导致了遗址文化发展的前后变化。

  “通过陶器类型学分析,我们可以将楼家桥遗址分为两期。分期的遗存内容,东区以23层为界,西区以9、10层之间为界,年代距今约6000年。”蒋乐平说,楼家桥的海侵事实与遗址中发现的丰富遗迹息息相关,遗址也为海进海退提供了大量可考察的证据。

  1999年,埋藏在土中6700多年前的楼家桥遗址被考古学家们挖掘了出来,据悉,这是目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楼家桥位于诸暨通往萧山、杭州的重要通道,1999年和2000年,省考古专家先后两次对楼家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跨新石器和商周两个时期。”蒋乐平介绍,在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有1000多件,仿佛复原了一组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

  蒋乐平同时也是下孙遗址考古队的领队,他说,发掘表明,下孙遗址废弃不久,便发生海平面上升,将遗址淹没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遗址还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次严重的干旱天气。遗址地面龟裂现象严重,很多的陶片、红烧土掉进这些开裂的地缝中,出土的许多木头开裂、变形严重。这种气候现象或许与遗址的毁弃有更直接的关系,之后才发生大规模的海侵。

  “下孙遗址为跨湖桥遗址的毁弃,进而为跨湖桥文化的去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蒋乐平说,发掘表明,跨湖桥遗址之上厚达4米的淤泥的沉积特点与下孙遗址完全相同。可以推断,与特殊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跨湖桥文化,也因为这次海侵迁徙别处,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衰亡。这与楼家桥遗址是一样的,海侵导致了遗址文化发展的前后变化,也为考古带来大量的事实证据。

标签: 遗址;海侵;发掘;湖桥遗址;东区;诸暨;跨湖桥;湖桥文化;文化发...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