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行走在时光里的“盒担”
2017年09月03日 11:57:16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舒桂兴老人在破竹

  70岁的舒桂兴举起勾刀,架在一根翠绿的毛竹上,使劲一劈,竹子“咔咔咔”顺势破开,裂成两半。在柯桥区王坛镇舒村的一间农房里,传统竹制品“盒担”完成了诞生的第一步——破竹。

  谁曾想到,这位在竹篾翻飞中忙碌的老人,是王坛镇目前仅有的3位“盒担”手艺人之一,“盒担”技艺正日渐行走在消逝里。

舒炳南制作“盒担”

  承载生活波澜的竹器

  连绵的会稽山深处,满目青翠的竹林,曾是王坛人的“聚宝盆”。过去,王坛镇的舒村、万乔村、张蒋村、上王村都是竹制品的主产地。上世纪70年代,舒村成立了一个工艺竹编厂,竹花瓶、竹盘、竹鞋匾等工艺品大量出口到南斯拉夫、日本等国。三四年前,舒村的“盒担”“大户”还能每年赚十多万元。

  “盒担”的形状,像小型圆蒸笼,一格直径约42厘米,高约9厘米,两边各叠上3~5格后加盖,中间一条扁担挑起。舒村“盒担”手艺人舒炳南说,自打他记事以来,村里的大人几乎都会做“盒担”,自己的手艺还是从父亲那里学的。

  舒村的“盒担”,主要销往宁波慈溪,少量供应本地村民。慈溪人用的“盒担”,基本是一对8格或10格,普通做工,卖380~450元一对。本地人用的“盒担”,多为一对6格,定制较多,卖1500元一对。舒炳南告诉记者,定制和普通的差别在于做工是否精细,尤其是“盒担”外层,编织的篾丝越细就越高档。

  在舒炳南的印象中,“盒担”里总是装着祭祀或宴请用的食物。最上层是花格,侧边有空隙能透气,一般会装活鸡、活鸭或活鹅。下面几层都是实格,就会装些鸡蛋、猪头、干果等。

  在众多竹制品中,“盒担”或许是承载情感最多的器物。婚丧嫁娶、架梁进屋、小孩生日、老人祝寿……一代代农村人平凡生活里泛起的波澜,或喜庆,或悲哀,或团圆,一一被装进“盒担”里,携着无数质朴的祝福、祈祷,走遍乡村的角角落落。

编有传统花纹的盒盖

  无法逃脱的衰落命运

  时间在舒村变得很慢。几十年如一日,舒桂兴一个人在农房里,慢悠悠地劈篾、晾晒、编织,一周才能做成一个“盒担”。他像藏宝似地,把成品“盒担”锁在几年前新造的房子里,一摞摞叠起来,堆满了整个房间。

  舒桂兴说,按照一对8格来算,这里大概有30多对“盒担”。“都过时了,本地人结婚不太要买,慈溪那边订单也少了。”舒桂兴叹道,余光瞥向房梁上挂着的半成品,那是一个编了大半的盖子,“囍”字花纹已经蒙上了灰。

  与做了一辈子“盒担”的舒桂兴不同,舒炳南是“半路出家”。年轻时在云南做木匠,40多岁回家做了一段时间“盒担”,之后又出去打工,直到患上了高血压等慢性病后,才在50多岁时重拾“盒担”手艺,一做就是7年。

  破竹、劈篾、撕篾、晾晒、染色、编织、料夹、钉环,按照舒炳南的介绍,这是“盒担”制作的全部流程。每一步看似简单,其实都需要考验手艺人的技术。比如撕篾,要将1厘米宽的竹篾撕成粗细均匀的7根,甚至12根,功夫全在手上。

  然而,这门功夫即将面临失传。“年轻人没人愿意学,在家做‘盒担’,不如外面打工赚得多。”舒炳南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安昌纺织厂做工,另一个在柯桥一家医院做护士,村里也没有学徒。

  舒村的村长陈我永告诉记者,加速“盒担”手艺衰落的,主要是市场行情不好。前三四年还有慈溪的客户过来订“盒担”,现在得靠村民自己拉到慈溪去卖了。不光是“盒担”,连簸箕、鞋匾等稍微实用些的竹器,村里的手艺人数量也减少到10人以下。

舒桂兴老人在仔细检查盒体

  “盒担”技艺

  可“蹭”民俗旅游热

  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的竹编技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进入21世纪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盒担’,作为一种手工艺产业,复兴很难。”柯桥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雷说,现在很多传统手工艺品都在慢慢消失,最大的因素就是其生产效率低下,且失去了使用价值,被市场自然淘汰。而“盒担”消亡速度更快的原因在于,它失去了传统文化生态土壤,现代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一系列公序良俗被改变,在新一代人眼中,“盒担”成了“老古董”。

  王雷认为,如果想要保留住“盒担”技艺,那么需要将它的使用功能转换为观赏功能,需要年轻人结合当下的审美潮流,为其注入文化创新因素,以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产生经济效益。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徐玉红,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有所研究。她说,手工艺品代表着一种慢生活的方式,与现在被炒得火热的乡村旅游有相通之处。“盒担”工艺,如果能“蹭”上乡村旅游的热点,也有可能激发市场。

  徐玉红认为,在乡村旅游中,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将“盒担”作为民俗体验项目来推出,打造一个传统手工艺工作室集聚地,定期举办手工艺爱好者的聚会活动,将老手工艺人作为“活教材”给予资金、生活、工作等支持,形成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开发的浓厚氛围,让“盒担”技艺在“大众”游玩中得到推广,在“小众”爱好中生存下去。

标签: 老人;竹制品;竹器;手艺人;技艺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90360430257261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