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王益均 王水永)“色泽、圆润度、成珠率,全部都达预期目标。”11月16日,在诸暨市直埠镇的生态循环珍珠养殖工厂里,一批珍珠蚌迎来丰收。一粒粒圆滚滚的珍珠破壳而出,闪耀着温润的光泽,让在场的人赞叹不已。工厂负责人傅百成说:“以前从9毫米的珠核长成13毫米左右的珍珠,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只需要6个月。”
这是诸暨全面推进珍珠养殖产业转型,实施生态化改造,所取得的一大成果。作为“珍珠之都”,诸暨淡水珍珠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3%。然而传统的珍珠养殖管理粗放、投饲污染风控能力低,产出珍珠品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区域水体环境,更制约了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行动开展以来,诸暨退腾禁养区珍珠养殖面积13000余亩,占了养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珍珠养殖减量不减质,在山下湖等珍珠主产区,各养殖场探索低污染、高品质的生态循环智能化养殖模式。
以傅百成的养殖工厂为例,面积不到4亩的大棚养殖工厂可以养殖20万只珍珠蚌,相当于传统养殖模式下150亩水域的养殖数量。
如此高密度的养殖,水污染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对淡水珍珠养殖水域进行生态化调控,以电刺激、声波激发等技术,提高优珠率,减少饵料污染。”傅百成说,大棚养殖槽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珍珠蚌被养殖在最上一层,排泄物由鱼虾等生物消化处理,池底的固体沉淀物通过水下机器人进行自动除污。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经过物理、生化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槽内,基本实现了尾水零排放。
除生态循环智能化工厂养殖外,各珍珠养殖场还进行了外部生物消纳改造,构建人工湿地进行尾水处理等多种生态化改造模式。今年,诸暨市将确保市内1万多亩珍珠养殖塘内水质达Ⅳ类水标准,处理排放尾水达Ⅲ类水标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