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一个小镇5个博物馆,诸暨市东白湖镇要建博物馆聚落?
2017年11月29日 10:37:58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裕昌号民间艺术馆。

  11月21日,诸暨市东白湖镇越红博物馆开馆。这是该镇继裕昌号民间艺术馆、斯民博物馆、蔡元培纪念馆、陈蔡水文化馆之后,建成的第5个文化艺术博物馆。

  这些散落于村落的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随着众多博物馆的入驻,东白湖镇的旅游文化“肌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1月24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越红博物馆馆藏的水力揉捻机。

  “博物馆+古镇”的绝配

  冬日天寒,江南的风也不见了温润。

  走进诸暨市东白湖镇,最大的感觉是“静”。这个“静”不是指街上毫无声响,而是古木参天,白的墙、灰的砖、黑的瓦、栗色的门窗和青石铺就的老街,一街一巷都自有一种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沉静气韵。

  旧木门、老黄狗、巷子里街坊们侍弄的花花草草,都散发出老镇的气质,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到斯宅村已是中午时分,潺潺流动的水巷旁,老街很寂静。

  11月8日,这份寂静被打破了,村民们开始欢腾起来。来自裕昌号民间艺术馆的迎亲红妆队伍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随行人员挑着嫁妆,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

  面对“十里红妆”非遗展示,140多位国际友人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个婚嫁盛况。

  在斯宅,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十里红妆”。村子里的老人说,“十里红妆”是旧时宁绍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娶亲时的壮观场面。通体红漆、局部贴金的家具器物,精巧细致的女红作品,流光溢彩、喜庆繁华,其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耗费之巨、艺术价值之高,全国罕见。后来则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明媒正娶的符号,谓之“十里红妆婚俗”,是浙东地区婚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十里红妆”是裕昌号民间艺术馆的主人骆东明清家具收藏中的一个系列。

  “骆东是做什么的?”很多认识骆东的人脱口而出:“掌柜的。”在骆东眼里,比起商人等标签,裕昌号民间艺术馆“掌柜的”的头衔更让他打心底里感到自豪。

  46岁的骆东成为“掌柜的”的故事有些离奇,却也有迹可循。

  经商之前,骆东在诸暨的政府机关工作了不少年。他是诸暨枫桥人,从小爱好画画,初中时爱上了篆刻。这为他后来的收藏事业埋下了伏笔。“裕昌号”始建于清代光绪末年,是骆东的曾祖父创办的一家杂货店。骆公后裔为振兴祖业,保护越地古老文化,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征集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十里红妆、牌匾字画、越绣银器、竹艺铴器及各种木雕、石雕、砖雕、铜饰等工艺品万余件。

  1999年,骆东迷上了明清家具收藏,随后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在斯宅正式对外开放,主要陈列有斯道卿先生书画艺术长廊、清代斯宅家具、十里红妆馆等。

  接下来的博物馆探密,让记者有些意外: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四面环山,古色古香,陈蔡河于馆前哗哗流过。一个又一个的展馆都是如此小,完全不像平时看惯的公立博物馆那样宏伟堂皇,很有“草堂”之风。但看得多了,那种没有掩饰的古朴与素真却开始软化观者的心,犹如这镇子上古朴率真的居民一样。而这里的展示品,95%是来自诸暨当地。

  骆东的博物馆梦还在继续。他说,今后,他还准备在斯宅打造展示老旧店铺招牌的商号博物馆、斯宅家具博物馆、海派遗存博物馆等,让自己和这里的游客生活在博物馆里。

  在骆东的意识里,博物馆就是一个群体的记忆,它像是一个人的大脑,大脑最大的作用就是记忆和回忆,假如没有记忆,一个人不知道从哪儿来,现在在什么位置,将来会到哪里去。博物馆就是这样,告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未来该怎么发展。

  “就像斯宅,它不仅展示着这个小村的记忆,也展示着东白湖的历史文化。”骆东说,斯宅村的明清古建筑中,有14个文保点,其中国保就有3个。张爱玲在斯宅的小洋房里住过、康有为给斯民小学写过匾、100多名教授曾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居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质朴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宅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博物馆。

古建筑居敬堂改建的斯民博物馆。

  “博物馆+乡村游”的惊喜

  东白湖镇新上泉村,越红工夫茶第三代传承人杨思班在越红博物馆内跑上跑下,为慕名而来的客人介绍越红工夫茶的历史。

  11月21日,占地1300平方米,由诸暨越江茶叶有限公司创建的越红博物馆揭馆。

  对于投资建设这个博物馆,杨思班的想法很简单:为了展示非遗项目越红工夫茶的茶产业历史和植根于东白山的诸暨茶文化。

  “越红”曾是中国十大红茶之一,产于诸暨、嵊州等地,已有百年历史。《诸暨县志·制茶》记载:“民国初,永义茶栈在斯宅开业,后改名大生茶厂。”其永义茶栈由斯松贤于1917年创办,后传至第二代孙辈斯根坤,如今再传至第三代徒弟杨思班。

  走进越红博物馆,古老的制茶工具一一呈现,制茶历史一目了然。

  与官方博物馆的宏大严肃不同,这里的博物馆很亲切、很鲜活,藏品所凝固的历史也因此生动起来,很多展示可能就在你的记忆中。

  在东白湖镇斯宅村,则藏着一个斯民博物馆,前身为经过修复的古建筑居敬堂。博物馆主人爱好收藏,藏品涉及陶瓷、书画、民俗等,集中展示了诸暨和斯氏家族的文化特色。陈蔡村是蔡元培先生的祖籍地,该村依托文化礼堂,建起了蔡元培纪念馆。与此同时,还建有记录陈蔡水库“前世今生”的陈蔡水文化馆。

  这些民间文化艺术馆都位于村落里,和自然景观融合,不张扬,不突兀。其中的展品,有的与东白湖根脉相连,有的则与诸暨相关,它们被搬到了文化艺术博物馆里,与小镇的古韵相得益彰,又斑驳混杂,成为东白湖镇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致。

  东白湖镇党委委员蔡琦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油菜花赏花期间,陈蔡村的蔡元培纪念馆和陈蔡水文化馆累计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

  安静古朴的古镇配上民间博物馆是否真的能带动旅游?

  “文化生态当然是越丰富越好。”在骆东看来,作为有益补充,民办博物馆不同于公办博物馆的综合性和历史性,其专题性强、涉及面广,展示的内容更为多样。这些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扮演着拾遗补缺的角色,成为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民族而言,是收集、保存社会群体记忆的地方,是培养乡土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基地。”虽然来自温州,但杨思班对东白湖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斯建杰是斯宅人,大学毕业后就成了裕昌号民间艺术馆的主管。

  在他看来,像骆东和杨思班等一些“外地人”选择东白湖作为落脚点,足以看出东白湖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后来人对文化同样是造福的,对东白湖也是造福的。“什么东西聚在了一起就会起到一个化学效应。”

  说起骆东,让斯建杰想起了民间收藏家樊建川。2003年,隐没在时光中的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被樊建川发现。他将自己收藏的800多万件藏品带到安仁安家,个人出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10多年过去了,这个占地500亩,以抗战系列、民俗文化系列等为主题,由25个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聚落,在世界博物馆中也属罕见。

  安仁古镇也因此成为“中国博物馆小镇”,这个3.5平方公里,面积略大于半个西湖的小镇,却保存有中西合璧的老公馆27座,还拥有现代博物馆36座。

  10多年来,樊建川坚守在安仁,收藏着战争,收藏着教训,收藏着灾难,收藏着民俗,而他的梦想是建100座博物馆。

裕昌号民间艺术馆馆藏的“十里红妆”。

  “博物馆+市场”探索

  虽然民间博物馆让人找到乡愁,但是免费参观似乎是当下多数民间博物馆的真实生存写照。在独立经营的难题之下,摸着石头过河的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日子都不太好过。

  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设施简陋、影响力不强等仍是当下绝大多数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面临的通病,“以馆养馆”的经营方式可望而不可及。

  困境之下,探索出一条“造血”之路是当务之急。

  1999年,自幼酷爱收藏的骆东在诸暨西施殿北侧创办了“裕昌号明清家具收藏馆”,公开对外展出十里红妆家具收藏品,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游客络绎不绝。2001年,他在越城区稽山园内建立了“越乡婚俗馆——十里红妆展”和“绍兴百床馆”,并在仓桥直街设立了“越艺馆”,在鲁迅祖居开设“越地民俗文化藏品展”,轰动一时。

  之后,骆东碰到了展出场地的问题。2004年,抱着对斯宅文化的憧憬,他买下诸暨斯宅千柱屋旁边占地十余亩的一个茶厂,整修后作为一个临时博物馆。2014年,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在斯宅正式安家落户。

  一家私人出资的民间博物馆该如何良性生存?从情怀出发的骆东回归理性,他说,民间博物馆“以馆养馆”并不现实,所以他开辟了民宿餐饮来维持民间艺术馆的运营。

  如何让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叫好又叫座”?业内人士建议,应引导民间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民间博物馆的经营,完善产业链条,培养“造血”功能。

  骆东对此深表认同,他补充道:“民间博物馆应该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多发掘其中的故事,讲好故事才能吸引人来看。”

  越红博物馆也在探索“博物馆+旅游业”发展的尝试。今后该馆还要建设越红工夫红茶体验馆,让游客参与采摘、制作、茶艺,借助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东白湖生态旅游区及斯宅古建筑群的旅游资源,宣传诸暨,推广越红工夫红茶。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像韩国济州岛,除了火山风貌,也以博物馆立岛,巧克力、泰迪熊、绿茶等各种主题的博物馆分布于岛上,这些博物馆很多都是私人的。像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所以,东白湖镇的博物馆也可以与当地旅游业充分结合起来,完善产业链。


标签: 博物馆;东白湖镇;产业链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