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早上8点半,斯利军骑着自行车准时出现在诸暨市陶朱街道三都村的棋盘自然村。“越来越像一名赤脚医生。”斯利军笑着告诉记者,他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多年,现在才感觉真正走进了老百姓心里。
斯利军的任务,是为老人们提供上门医疗服务。70多岁的郦芬雅瘫痪在床,曾因女儿换导尿管不专业引发感染,后来斯利军揽下换导尿管的活,这让老人感激不已。在67岁的独居盲人章仲如家,斯利军每次给他检查完身体,都要陪他聊聊天。量血压、测体温、看病、配药,斯利军做的事很细小,但老人们都认可,他像家庭医生一样,为他们解决了一个个小难题。
三都村有5个自然村,失智、失能老人多,是名副其实的“老龄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村聘请了一名村民担任信息员,实时收集老人们的医疗需求信息,上报给中心,中心再派医生上门服务。如今,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名责任医生,每名医生每周至少上门两次。
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陶朱街道这一创举有着特殊背景。
陶朱街道户籍人口60569人,60岁以上12519人,65岁以上9078人,70岁以上独居老人1185人,是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街道之一。为解决老人们的就医难题,年初,街道在三都村、西湖村、城西社区试点推行医养结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人们签订服务协议,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配备责任医生及其服务团队,明确电话约诊、每周至少两次上门随访等服务内容。同时,对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居家老人,提供定期体检、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个性化有偿服务。
“通过医生上门巡诊,不少老人的疑难杂症被及早发现,并迅速转诊。”陶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建萍说,依托医联体,中心还为需要转至诸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预约和转诊服务。
在陶朱街道办事处主任应国伟看来,医养结合更像是居家养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能激活沉睡的基层医疗资源,又能解决居家老人看病不方便的难题。“接下去还要深入和扩面,要给每位老人建立健康大数据,定期提供精准服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