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看看,地质文化工作室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今年就能开放运营!”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绍兴最高峰西白山山腰的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时,村委主任斯伯荣正在走村入户,向经营民宿的村民们介绍村里地质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游客可以来工作室了解地质文化,还可以在那里休闲餐饮!”
白雁坑村海拔700米左右,几年前,经我市国土部门地质调查分析,此处是亿万年前在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山体崩塌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地质景观。消息一经证实,白雁坑村“亿年火山岩”的名气迅速传播开来。“伴随了白雁坑村世世代代村民的熟悉山景,一下子提升了档次,有了研究与采风的价值。”斯伯荣说,“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地质文化乡村游主题,也就此确定,成为白雁坑村今后规划和发展的方向。
根据规划,一条长近5000米的地质科普小路建成,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相关地质地貌和植物等的说明牌。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丰沛的客流也极大地激发了村民投身山村民宿经济的热情。
斯林福是白雁坑村首批发展民宿经济的村民。“游客来得越来越多,接待能力总是跟不上订单量。”斯林福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原有民宿的基础上,又批建了一处三层楼小院,新增24个床位。“今年正月初二到初八,天天都客满,每周平均有上百个订单。”斯林福一家都忙得脚不沾地,“游客主要冲着地质遗迹来,村里打造了巨石阵景观区,铺就了游步道,来的人就更多了!”
斯伯荣告诉记者,去年白雁坑村共有民宿14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直接经济收入达到300万元。
地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还辐射到了山村农业生产中,助推白雁坑村农业生产转型。
“我们这里海拔高,交通不便,以前是简单粗放地靠山吃山,种了香榧,将青果卖给加工厂,种的茶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不太值钱!”斯伯荣带着记者走进千年香榧林说,“如今依托地质文化乡村游和民宿经济,靠山吃山也‘吃’得越来越有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村民们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山村经济的模式,手工生产、加工农产品,设计考究的包装,注明“手作”的特性,直接卖给游客,收入大大增加。“榧缘农庄经营者马良松,原来一家五口靠榧林和茶园吃饭,年收入不足2万元,如今,榧林还是那些榧林,茶园还是那些茶园,但农产品销售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5万元以上,再加上经营民宿的收益,去年家庭年收入近40万元。”
“亿年火山岩、千年香榧林、嵊州最高峰,这些是白雁坑村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当地香榧、茶叶等产业有机结合,是白雁坑村乡村振兴的一次重要尝试。”在通源乡乡长钱杭栋眼里,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接下来,将以村民各有特色的民宿开发与村集体平台统一招商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资本与专业运营团队,打造高端民宿旅游项目,进一步强化地质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