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秋水长天”安澜福壶,来自台湾阿里山的青泥,与来自绍兴会稽山的白泥融合在一起,经过128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14个小时后,承载着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深厚感情,被赠与绍兴市台湾商会。
4月19日,由绍兴市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越台情,一家亲”两岸青瓷文化研讨会在绍兴鉴湖水街一号文创园越青堂艺术馆举行。人亲、土亲、两岸一家亲,来自台湾和大陆各地的青瓷艺术大师、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意品牌大师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越窑青瓷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品牌策划、创意设计等话题展开对话。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的青瓷文化是浙江先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主流瓷器之一,瓷器的传播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浙江青瓷行业协会秘书长洪声保对越窑青瓷重要性的阐述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
跨界融合玩出新花样
谈到台湾青瓷发展与大陆相比的特殊之处,台湾青瓷大师苏保在直言:“台湾的青瓷材料等资源相对匮乏,但也正因为材料的稀缺性,导致台湾在青瓷的呈现和表现上比较多元化,如陶瓷加影像、加磁铜、加机器、加木质,可能体现在建筑上,也可能是室内设计,甚至是当代艺术品。”
人才是做大做好青瓷产业的突破口,台南艺术大学助理教授、陶瓷艺术家朱芳毅很赞同绍兴在高校人才培养上与青瓷进行一定的连接,让高校的创意进入青瓷领域,需要从学校里的学生爱好者开始培养。”
“台湾发展当代陶瓷教育约有47年了,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陶瓷课系,只有裁制或工艺的创作课系中包含陶瓷。”朱芳毅说,台湾的陶瓷教育更重视对创作理念的培育,老师在教学上会告诉学生,你要发掘陶瓷的可能性,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希望陶瓷是跨领域融合的一种发展,学生们玩的是一种未来性。”
青瓷文创应匠心独运
“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中则谓之用,形而下则谓之器。”台湾知名金属工艺艺术家杨彩玲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里的青瓷不能只是器物本身,要为这个器物创造出有来源的生命力,这样匠心就可独运。
台湾亚洲大学创意商品设计学系助理教授刘芃均也认为,青瓷的文化创新需具备活化、加值、共鸣三个要素。“文创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来自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创意生活’‘生活美学’,青瓷文创产品应该显示一种以中产阶级为主力的生活幸福感,让一般薪水阶层也能负担得起这样的日常用品和质感。”
“两岸民间工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在青瓷文创的未来发展上,机会更多的是在两岸市场的对接和整合。”绍兴越青堂总经理罗洪良说,台湾在文创上扮演先行者角色,与世界接轨的时间更早,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大陆有更多市场和资源,两者进一步深度结合,就有可能成就优秀的产品和品牌,这是两岸青瓷文创业的共同期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