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孙莉 记者 江帆 市委报道组 徐学峰)日前,记者来到诸暨山下湖珍珠自动化清水养殖基地,发现蚌塘的水面碧波荡漾,240亩水域养殖了130多万只珍珠蚌。与传统养殖模式不同,这里管网密布,养殖密度为传统的6倍,而水质却从曾经的劣Ⅴ类变为Ⅲ类,有时甚至可达Ⅱ类……如此神奇的水质变化与养殖模式创新,得益于诸暨借力中央环保督察,推进最严“禁养令”和“滴管”养殖技术创新,使得养殖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在“珍珠之都”诸暨,淡水珍珠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在过去,传统养殖管理模式粗放,导致产出品质不高,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一度成为制约珍珠产业发展的瓶颈。2017年2月,诸暨出台史上最严的“禁养令”,全力破解这份美丽产业背后的污染之痛。
“‘退养一批、整改一批、示范一批’,我们按这个原则开展珍珠养殖专项整治,最终完成退养2800亩蚌塘。”诸暨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诸暨还通过内循环生态养殖等举措,改造养殖场4700余亩。截至目前,珍珠养殖排放的尾水达Ⅲ类水标准。通过“一户一档”的长效管理,由环保部门牵头,每月进行第三方水质监测,对连续两次水质检测不达标的养殖场坚决限期退养。
从污水满池到碧波清流,诸暨做好了生态退养的“减法”,紧随其后的是技术创新的“加法”。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锋发明了“滴管”养殖新技术,有效推进产业绿色升级。
“在湖泊河流中,河蚌以藻类为生,本身是清道夫。传统养殖投放鸡粪鸭粪,由水体繁殖藻类喂养河蚌,但这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郭伟锋详细讲解道,“滴管”养殖就是将珍珠蚌通过管线与岸边的自动化控制滴管喂养设备相连,食料与水体零接触,通过定向、定量、定时喂养珍珠蚌,这样一来,可节省90%的食料,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还治理了水环境。
“环境变好才是最大的财富!”有近40年河蚌养殖经验的詹相苗,目前经营着300余亩养殖基地,谈及环境整治他感慨不已,“虽然养殖面积减少了,但水质好了,珍珠的品质、价格不减反升。而且养河蚌的同时,我们套养的其他水产品收益也更高了。”
既要“珠光宝气”,更要碧水清波。诸暨为珍珠养殖产业寻找到了一条去产能、提品质、控污染、促生态的转型升级之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