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画画用的是毛笔或者铅笔,但新昌人俞春浩画画用的是一把电烙铁!7月5日,俞春浩左手拿一个只有三四厘米高的小葫芦,右手拿一支烙画笔画画,很快,两只小虾就在葫芦上“嬉戏”。
“这就是烙画,这门艺术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俞春浩告诉记者,烙画在古代叫“火针刺绣”,源于汉代,不需要任何颜料,而是以烙铁烫烙原料使其炭化而成。
俞春浩学习、创作烙画20多年,如今是这一非遗项目的县级传承人。他对记者说,“我希望能有人和我一起想想点子,让烙画这一传统艺术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
学习、创作烙画20多年
俞春浩今年43岁,老家在新昌县梅渚镇下衣村,如今经营着一家机械厂。但和机械厂厂长的身份相比,俞春浩更喜欢“烙画画家”的身份。
早在20多年前俞春浩还在读高中时,就迷上了烙画。当时,俞春浩在新昌拔茅职中读油漆装潢专业,书法和画画是必修课。教他们美术的是一位年龄接近60岁的老先生,有一天就教大家用烙铁作画。
俞春浩说,用一块普通的电烙铁就能在木板上画画,当时每个人都对这项技艺充满好奇心,而他自己一看就喜欢上了。
“画风古朴,但表现力非常强。”俞春浩如此总结烙画的特点。但用烙铁作画绝非易事,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把木板烫焦甚至烫穿,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火候和要领。俞春浩说,还好他是个极有耐心的人,既坐得住,也可以承受无数次的失败。慢慢地,他能用烙铁画出笔直的线条,再然后能画出一株竹,控制好力度、利用笔触浓淡让竹子有了立体感,最后他已经能用烙铁画出中国山水。
20多年来,只要一有时间,俞春浩必定“躲”在自己的画室里搞创作。烙画创作时,高温烙铁轻轻地落在木质画板上,伴随一点青烟和“嗞嗞”微响,木板炭化发黑出现线条、轮廓。这时,烙铁的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在夏天,才画一会儿人便汗流浃背了,但俞春浩依然乐此不疲。
想让烙画走进大众生活
就在俞春浩的烙画技艺渐渐娴熟之际,他却发现这一古老的技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昌还有一些人在做烙画,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俞春浩告诉记者。
高中毕业后,俞春浩做了几年装潢工作,有时会向客人推荐,在房间的墙裙上画上烙画,“偶尔会碰到喜欢的。”俞春浩说,了解和喜欢烙画的人太少了。但俞春浩不管这些,依然埋头搞创作,并开始尝试在葫芦、宣纸等不同的材质上创作烙画。
久久为功,必有收获。四五年前,俞春浩的烙画关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幅他花了10多天时间完成的山水烙画,被人以2000多元的价格买走。之后,又有一些人慕名前来买画。
7月5日,在俞春浩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烙画《枇杷》,枇杷的枝条上有一只麻雀,羽毛是一根根画上去的。再仔细看,两棵枇杷上还有两只惟妙惟肖的小虫。俞春浩说,相同的画他已经卖掉了3幅。
截至目前,俞春浩已经陆陆续续卖掉了20多幅画作,买画的人都是听说他的故事后慕名前来,是一群对烙画艺术持有好奇心和兴趣的人。
如今,作为厂长,俞春浩很忙。白天几乎都要在厂里工作,但到了晚上,他依然坚持创作烙画。
“我手头还有3幅画作订单,一定要抓紧时间完成。”俞春浩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有责任让这项传统技艺走出自己的画室,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烙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