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公益青年在绍兴持续六年的接力守护
2018年07月26日 11:03:51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见习记者 周梦琪 实习生 王紫凌

  每年暑假,总有一批大学生,为了共同的公益情怀跑去新昌县的山沟沟里支教。

  今年7月,33名大学生再次从全省各地聚集到新昌,再分组去各个乡村的助学课堂。四村八邻的学生都跑来参加这个暑期公益课堂,甚至县城的家长也把孩子送来这里。

  这些来自城里的大学生不仅为孩子上文化课,还专门设计了舞蹈、手工、心理、音乐等各类素质教育课。6年来,惠及学生近千人。

  深受触动 一呼百应

  “青年之力”是2011年由新昌青年学生创建的一个公益服务平台。2010年,新昌职业技术学院的10多位学生创建了它的“前身”。成立初期,这些学生白天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义卖捐衣、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学生等活动,而夜晚则在学校的食堂聚会,安排新的公益活动。

  2011年,王剑南加入了这个团队,并将团队取名为“青年之力”。作为新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他,开始为这个团队制定章程,推行选举制。不到三年,这个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多以新昌本地的青年学生为主。

  在一次偶然的寻访中,一位街道干部告诉王剑南他们,说暑假到了,新昌不少乡村的留守儿童没有地方可去,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王剑南深受触动,当晚就召集了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开会,就能否把他们的所学用到这些孩子们身上展开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开展助学活动。

  一呼百应,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当年暑假,主题为“春泥助学”的助学活动走进新昌县沙溪镇蔡峰村。“蔡峰村也是我至今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王剑南说。作为“青年之力”的“元老级”会长,他建了一个QQ群,里面的成员都是他们开展助学活动以后陆续加入的大学生。

  在蔡峰村开展助学活动时,他们留意到一个叫“洋洋”的小朋友。王剑南说,洋洋的爸爸在乡下务农,教育孩子简单粗暴,而洋洋的妈妈在镇上打工,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所以,洋洋最喜欢跟奶奶在一起。他们第一次去家访时,洋洋给客人们榨蓝莓汁,人很开朗。可是第二年他们再去家访时,洋洋性情大变,很少说话,孤僻离群。

  有一天,还是上课时间,洋洋突然一个人跑去山上。原来,洋洋的奶奶去世了,他跑到奶奶坟前哭。看到这个情景,王剑南的心里感到非常难受,赶紧联系了新昌县城的心理医生,请他们一起来辅导孩子。从那一年起,王剑南和他的队友们开始关注起了洋洋的日常生活,时常联系他,陪他聊天。

  “每次助学活动结束,小朋友们都会抱着我们哭,问我们明年还去不去。”王剑南说,尽管他现在已经不在“青年之力”做会长,但是每年暑期要是有空,他还会叫上当初的一帮队友去蔡峰村看望孩子们。

  记者了解到,每年暑假开始前,“青年之力”会通过网络向浙江省内大学的学生发出邀请。对于报名参加助学活动的大学生,他们会进行面试和培训,再集中到新昌乡村各助学点开展助学活动。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在蔡峰村、彭山村、下蔡岙村、横板桥村、上下宅村、官塘村、官元庙村等十几个村设点,开展暑期助学活动。

  山路难行 助学不辍

  7月20日,记者从新昌县城乘车前往双彩乡上下宅村。下了高速,车子拐进一条山间小路。随车的同伴看到满山叠翠,兴奋不已,可是没过几分钟,大家就被吓得惊呼起来。

  车子进入半山腰后,道路狭窄,仅可容一车通行,而且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开车需小心翼翼。经过这条山路到上下宅村约有10公里。而据当地人讲,从上下宅村到官塘村,也有10多公里的山路。从官塘村再到官元庙村,则还有30公里的盘山路。这加起来50多公里的山路,是“青年之力”现任会长李远园三天两头都要走的路。“等不到公交车的时候,就搭车过去。”李远园说。他是新昌本地人,家在回山镇。这个夏天,他和同伴们经常翻山越岭去“巡点”,看看各个助学点的老师们有什么需要,助学效果如何。亲戚朋友都很支持他,只要一个电话,总会想方设法找辆车过来送他去下一个助学点。

  助学点分散在各个村。虽然现在村村都通了公交车,班次也增加了不少,但坐公交车出行仍不太方便,还耽搁时间。所以,支教的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走着去的。“这里都是山路,很不好走。第一天去的时候,我们团队几个女生脚跟都磨出了泡。”官塘村助学点的程龙在接受采访时说,走山路,几乎是所有来参加助学的大学生的“必修课”。

  “只要还有学生在村里不便出来上课,我们就会把课堂办到村里去。”李远园说,这是他们每年换届后遵循的宗旨。

  为了孩子 必有回应

  2015年,“青年之力”平台把助学点设到了新昌县七星街道与嵊州市三江街道交界处的彭山砖厂。

  暑期未到,团队接到彭山村一位村干部的电话,说砖厂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每年暑假,家长会带着孩子们到砖厂上班,而这些孩子们就会在砖头上跑来跑来,非常不安全。当他们听说“青年之力”正在做暑期助学活动时,村里希望他们可以去帮帮这些孩子。

  接到电话后,王剑南与几名队员一起去考察了彭山的这家砖厂。这里没有公交,只有一辆每天开一趟的小巴士,交通非常不便。而且,附近也没有学校。办还是不办?大家把这个情况通过网络告知其他队员。

  “办!”很快,队员们积极响应。没有空调、没有黑板、没有像样的课桌椅、没有适合打地铺的办公室,都没关系。那年暑假,来助学的大学生们每天搭乘最早的一班小巴士到村口,为砖厂里的20多位孩子上课。

  “我记得有个小男孩在大热天,还要穿一件长袖。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舍得穿别的,他说衣服不多。”当时也是助学老师的李远园回忆说,在助学的同时,“青年之力”平台又在网上呼吁网友们为这些学生们捐赠衣物。他们还自己去拉赞助,面包店、水果店都试过。有一位企业经营者了解情况后,慷慨解囊,给了他们一笔赞助费。他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孩子们买东西,一部分给一些非常困难的学生当学费。

  连续三年,“青年之力”都没有放弃过彭山砖厂。每一年暑假还没到,大学生们都早早主动请缨去彭山支教。“彭山条件没有其他村子好,还不能烧饭,很多队员都是带着一早在县城买的面包或者馒头当饭吃。”王剑南说,2017年,砖厂的工人们都回了老家,他们才停止在彭山的助学活动。

  送菜上门 故事动人

  自从助学点走进官塘村以来,村党支部书记潘可岳一天都没有闲着。每天上课,他坐在文化礼堂后面“旁听”,一到下课,他就守在礼堂门口盯着这些学生们。

  原来,村里的文化礼堂前有一个小水库。尽管已经做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他仍旧不放心。但凡自己空下来,他一定到文化礼堂门口守着。而如果自己有事情耽搁要迟点到,他就会请其他村干部轮流到文化礼堂前来“巡逻”。

  “这些孩子从城里到我们村里来支教,已经不容易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工作应该由我们来做。”午休时间,潘可岳也没去休息,而是在厨房里切了一个西瓜给这些支教老师们。

  助学老师郑宁静则每天早上都会在他们的厨房门口看到一些“无名菜”,而这些都是村民们天还没亮就“偷偷放的”。因为每次村民亲自送给助学老师食物都会遭拒,无奈之下,村民最后选择了偷偷放到他们的厨房门口。

  几天前,官塘村12岁的陈佳语抱着一个五六斤重的西瓜跑到助学点,一定要送给老师们吃。陈佳语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条件并不好。奶奶在地里种的几个西瓜是他认为最好的馈赠礼物。他让奶奶挑了地里最大的一个西瓜,送了过来。“我没有好朋友,老师们像哥哥姐姐一样跟我玩,照顾我。”陈佳语说,在文化礼堂上课是他最快乐的事情。

  短评

  时间,是检验纯度的最好标尺

  何瑛儿

  支教,并不新鲜。大学生做公益,也不能说是新闻。但一群青年大学生连续6年到最艰苦的地方做同一件事,我觉得不仅仅是新鲜,更检验了公益最可贵的本质——纯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6年来,尽管支教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平台的宗旨从未改变——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环境最闭塞的地方去,到离各种现代生活条件最遥远的地方去,因为那里的孩子和家长最需要他们。

  进山的盘山路坐车一直坐到吐为止,在文化大礼堂随便打个地铺一躺就是几十天,肚子饿了一粥一饭还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并没有经历什么惊心动魄的艰险,但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持之以恒恰恰是最考验人的。

  在到山区之前,他们或许也是父母眼里的娇娇娃,但是在点点滴滴的磨砺中,他们的肩膀渐渐变得更有力。

  其实当下,“公益”已成为一个网红词,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不可避免泥沙俱下。但真正有生命力的公益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过把瘾就死”,而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就像这个名叫“青年之力”的平台,也许在公益行为中并不属于难度最大的,但恰恰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坚持、朴实无华的执著,使其在各种各样的公益“艺术”中脱颖而出,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公益行为很多,昙花一现的也很多,但真正纯粹的公益,时间,一定是检验纯度的最好标尺。


标签: 助学;大学生;支教;公益;青年之力;新昌县 责任编辑: 丁慧刚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