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老蜂” 沈育初 新西兰客商遍访全国来找他
2018年09月30日 09:55:01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俞其军 文 张亮宗 摄

  沈育初打开蜂箱在看蜂

  前不久,嵊州来了一位新西兰籍华裔客商。客商名叫刘一男,打算把中国的养蜂技术引进到新西兰。多方打听后,他在嵊州找到了国内养蜂界传奇人物——沈育初,并当场表示要拜师学艺。

  1

  1992年已是“一代浆王”

  沈育初出生在新昌澄潭江畔,今年70岁,与蜂共舞已经47年了。

  1971年冬天,高中毕业后正在乡下插队做知青的沈育初购买了两群蜂开始起步。爱人也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养蜂人,两人一见如故,很快结了婚。不久,沈育初调到了当时的嵊县蜂业营养制品厂上班。

  1988年,平湖有位养蜂户李志勇养蜂王浆产量达到2千克,沈育初赶去高价购买蜂王。李志勇不解,说你养的蜂王浆产量也已达2千克,为啥还要到平湖购买?沈育初说,嵊州、新昌与平湖相距甚远,杂交后肯定能高产。果然,第二年,沈育初养的蜂王浆产量达到3.15千克,创国内最高纪录。就这样,沈育初不断选种,不断提纯,产量年年创新高。1992年产量超过了5千克,再次突破了我国年群产王浆高产纪录,被养蜂界权威人士誉为“一代浆王”。1993年《蜜蜂杂志》第6期刊登了沈育初的《我如何突破年群王浆5千克》的文章,一线养蜂人纷纷写文章点赞。

  2

  开门授徒 名动全国

  1994年,沈育初带着妻女离开嵊州,来到了长江北岸养蜂。他看中了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边的一块宝地。

  在南京养蜂8年,平均产蜜70斤/群,最好一年产134斤/群。年群产蜂王浆7~8千克。长江边上沈育初的蜂场蜜蜂飞舞,很快吸引了当地的养蜂人,他们都来拜师学艺,沈育初总是耐心地向他们传授经验。1995年,江苏盱眙县初学养蜂的张先生到沈育初蜂场引种,第二年,他的蜜浆产量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沈育初名声开始大起来,来自各地的养蜂者蜂拥而至。不仅有国内的,日本友人也一批接着一批来参观。

  在南京养蜂的8年时间里,有来自全国18个省的90多名养蜂人登门拜师。学成后,沈育初夫妇还会赠送种王给学员,不少徒弟回家后都成了养蜂高产户。

  3

  用达尔文进化论

  指导养蜂

  沈育初喜欢研究,像蜜蜂一样不断地在吸取养分。40多年来,他购买了许多养蜂方面的书籍,订阅了国内所有养蜂期刊。前苏联出版的一本书籍《蜂群生物学》让他如获至宝,211页书看过不下百遍。美国版的《蜂箱与蜜蜂》他也反复翻看。而最让沈育初受益的是达尔文进化论,许多年来,与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的10多本专著他一直带在身边学习。

  1992年,《蜜蜂杂志》开展了“数控养蜂法”大讨论,沈育初撰写的《我如何突破年群产蜂王浆5千克》一文获得了《蜜蜂杂志》好文章评选第二名。沈育初还在《蜜蜂杂志》《养蜂科技》《中国蜂业》等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到目前为止,沈育初已发表180多篇文章,被称为养蜂人写文章第一人。

  沈育初的网名叫“老蜂”,在养蜂事业上他从来没有止步。

  2002年,因女儿要回嵊州读书,沈育初离开了长江边的蜂场,回到了老家。

  回来当年,沈育初就在老家新昌澄潭镇创办了蜜蜂研究所,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家民办蜜蜂研究所。

  蜂是特别神奇的生物。在蜂箱内,蜂王伏下身子,发出咕咕的声响,周边的几百只蜜蜂会“楞住”,安静得一动不动。当蜂王停止发声时,蜜蜂如同接到指令一般,就会立即正常活动。“我养蜂47年,看到过两次这样的情景,让人激动不已”。沈育初向记者描述了这难忘的记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神奇现象,沈育初一直念念不忘,想用“仿生”原理开发“镇蜂器”,让初学养蜂的人不被蜂蜇伤。为此,年届七十的沈育初,自学了电子技术与声学知识,购买了各类专业书籍,用蜜蜂“发声器”“听觉感受器”的生物学特点,进行实验。记者日前在他的手机上观看到实验视频,蜂箱内蜜蜂的动与静基本能做到人为可控。

标签: 养蜂;蜜蜂;蜂箱;嵊州;拜师;进化论;达尔文;新西兰;蜂王浆产量;...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