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池塘,曾经被填埋,后来重挖保存了下来,如今经过整治,已不再变黑发臭,这是个有故事的‘池塘’。”近日,家住越城区柳桥下的杨大爷告诉笔者。
有故事的“池塘”
杨大爷所说的池塘,叫“柳桥下池塘”,位于越城区延安路原绍兴市第六医院西边。这个名由一座石桥而来。旧时,此处有一条东西向河道,为越城东南边一条水陆交通要道。据《绍兴地名典故》记载,原河两岸柳树成荫,河上架有一座石桥。相传,此桥曾为古人送别之地,折柳赠别(因“柳”与“留”谐音),故称“柳桥”。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延安路,南至罗门畈,该路位于柳桥南首,故名“柳桥下”。
据记载,这条河当时水面宽阔,水清如镜,桥旁不仅植有柳树,还有梨树。每到阳春三月,桥头杨柳低垂,梨树花开,桥下落花随水漂流,堪称一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曾写有一诗,对柳桥之景这样描述:“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柳桥”诗,如《柳桥》诗云:“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还写有《过柳桥》《柳桥晚眺》《柳桥秋夕》等诗。
明末,清兵入关,攻占杭州,绍兴也随即陷落。当时,江南不少士大夫降清,刘宗周的学生王毓蓍大为愤慨,将“不降者,会稽王毓蓍也”几个大字贴于家中门榜上,以明其志。当听闻老师刘宗周为效忠明王朝,已开始绝食时,王毓蓍十分快慰,写信告知恩师。后又写下“愤时致命”篇,嘱咐儿子贴于绍兴府学宫内的孔庙上。
笔者在《明季南略》史籍中也见到相关记载:“乙酉六月,大清兵破杭州。时诸生无赖者群议犒师,毓蓍愤甚,榜其门曰:‘不降者,会稽王毓蓍也’。众惧祸,阴去其榜。闻刘宗周举义,毓蓍喜;越数日事不就,乃为书告曰:‘门生毓蓍已得死所;愿先生早自决,毋为王炎午所吊’!又作‘愤时致命’篇,授其子复榜于孔庙。将赴泮池,池水浅,乃赴柳桥河死。时六月二十二日也。”
当时,山阴儒士潘集(字予翔)闻王毓蓍死,自署大明义士,操文哭尊于柳桥。刘宗周得知门生王毓蓍投水殉节的消息后,赞叹说:“吾讲学十五年,仅得此人。”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在柳桥下建有忠义祠,祭祀王毓蓍。
建议立碑纪念
杨大爷回忆说,这里本来不是池塘,而是一条河,与若耶溪、渡东桥相通,船可通达到现在的池塘,他的说法也印证了史籍的记载。“应该是在1961年以前,这条河水很清,周边的单位、住户都来这里取水,1961年以后填河变路,成了现在的池塘。”杨大爷说。
2016年以前,由于周边环境较差,雨污分流不彻底,每天都有不少污水进入池塘,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直排加上水体不流通,造成水质越来越差。”罗北社区工作人员说。为此,塔山街道投入20多万元,请专业环保科技公司来治理,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如今水质已大为改观。去年,池塘四周还修建了精美的石栏板,昔日臭水塘又变成一处靓丽景观。
杨大爷建议,对于这么有故事的“池塘”,应该立一块石碑介绍其历史渊源,让后人知道保存这个池塘的意义和价值。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