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2日讯 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
自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台州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优市”战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显示,2014年台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7.2,在全省排名第二。刚出炉的《2015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台州市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8.5%。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2014年台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为74.3,在全省排名第五;台州市多个县(市、区)还长期处于水质性缺水状态,优良生态环境供给不足、长效治理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实施“811”美丽台州建设行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宜居城市。
污泥浊水现象如何全面消除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
水,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台州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很大压力。
5月28日,市委书记王昌荣在调研市区水系治理工作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市区水系治理的重大意义,以更宏大的视野来规划,以更科学的理念来治理,以更有力的措施来推进,做好做活水系治理这篇文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自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以来,台州市积极响应,市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都曾作了专项部署,各地积极行动。
污水的问题,现象在水面,根源在岸上;岸上的问题,主要在厂里——工厂排污超出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去年,台州市共封堵排污口861个,对医化等重污染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整治提升272家。今年3月,台州市开始建设治水“天网”工程,预计到8月底建成109个微型水质监测站,并将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打造覆盖全市区域的排污企业自行监测网络体系。
市治水办副主任徐高献说:“水质的提升是治水最有力的成果。”
台州是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成为促进台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然选择。去年12月份,台州市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节水型城市”。
去年市统计局对“五水共治”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满意度得分为83.81分。然而,这只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
河道保洁员、“民间河长”……近年来,台州市各地群众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五水共治”。“这条溪就在我们村,作为党员和村民,我有义务清理。”经常在岭头溪捡拾垃圾的三门县花桥镇上潘村村民潘小满说。
浊水得治,河底污泥同样得清除。
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圈区管理;实施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为此,台州市先后出台《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台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台州市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达到全覆盖,监测率达100%。
金属再生产业是台州市一个大产业。从峰江到三山涂,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不是单纯完成了一次“搬家”,更是从理念上赢得了一个发展先机。
目前,在基地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率平均达到98%以上,新设备、新工艺,为拆解企业把废旧金属“吃干榨尽”提供了可能,也让金属再生产业真正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进驻企业浙江京城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正邦说:“我们的目标是效率更高、更环保。”
深入推进“三改一拆”
全面开展“四边三化”专项行动
“三改一拆”,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从那时至今,在台州94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至北,由东向西,一场规模空前的美家园、拓空间行动,正深刻改变着发展现状、提升着发展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目前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0257万平方米;腾出拆后可利用土地86700余亩,拆后土地总体利用率70%左右;实施“三改”8752万平方米,拆改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已创建“无违建乡镇(街道)”56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43%,玉环县被省评为“基本无违建县(市、区)”,温岭市、天台县、仙居县被省评为“无违建创建先进县(市、区)”……
这样的战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拆后土地利用政策还不够接地气、操作性不够强,群众对拆后利用的感受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2011年4月开始启动以来,温州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拆除城乡违法建筑4000万平方米,建成大小公园500多个。早在2014年,温州就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当年该市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2%。
今年,台州市将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尚有城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绿化和城郊大型公园建设三项指标未达标,苗木自给率等七项指标待创建。
再者,推进椒黄路三区相向融合,是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举措之一。拆后土地利用,无疑是加快三区融合发展的“一步棋”。
市委、市政府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市区空闲土地整治利用工作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向前推进。据悉,在重要景观区块及主要城市道路两侧划定的108块空闲土地,明年底要全部“唤醒”,变“闲地”为“宝地”。目前,五块空闲土地已通过整治验收。
在温岭,2014年上半年,拆除村里五个区块的违法建筑后,泽国镇山坑村开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根据镇里的政策,村里获得了30亩土地指标,打算建一个小微企业创业园。“总评已经拿到,接下来将开展地质勘探,计划下半年动工。”山坑村党支部书记盛建德说。
要绿化的不仅仅是市区。今年,台州市已完成“美丽公路”建设218.9公里。据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年度目标任务是:上半年基本完成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沿线可视范围的治乱治违、建筑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从下半年开始延伸到县级道路可视范围;全年全市着力打造两条以上省级精品示范道路、十条市级精品示范道路,各县(市、区)打造精品示范道路不少于一条。
改善空气质量
实施污染防治,推动减排降碳
化工恶臭,曾是烙在无数椒江市民心中的深刻印记。
医化产业是椒江的支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背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2011年,椒江区正式启动医化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椒江区常务副区长杨玲玲说:“受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的制约,‘十二五’前虽经多次整治,医化产业环境污染问题仍很突出。面对整治难题,椒江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不惜以牺牲财政和降低GDP为代价,于‘十二五’期间开展铁腕整治。”
据环保部门监测,2013年台州主城区恶臭发生率为4.9%,比2010年同期下降68.8%;2014年这个数据为2.6%;去年1至10月该数值降到了1.9%,恶臭发生频次和程度明显降低。
市气象局还开发了医化园区臭气影响预警系统。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可提前24小时至48小时识别气象条件对臭气污染的扩散等级,24小时预报准确度达到70%。
“环境整治的成效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有体会、能受益。”市环保局副局长颜辉武说,前期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台州市环保基础薄弱,又有医药、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集中分布,环境质量离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大气季节性的污染现象值得警惕。“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要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淘汰黄标车,还有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扬尘污染及深化工业废气治理等。”
大气治理,一场没有终点的“战役”。
如今,刷屏朋友圈的“台州蓝”,得益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六大专项行动。为了让这一抹蓝色成为新常态,台州市将继续深入开展行动。
机动车污染防治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以前的公交车到站总会冒出一股黑烟,还伴随一股难闻的气味,现在不但烟淡了许多,那些气味也没有了。”市民周易说。
市民赞誉的背后,是台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发展绿色公交。去年,市公交集团共斥资6891.8万元,购置车辆134台,包括15辆柴油车、80辆油电混合公交车、36辆纯电动公交车。台州市还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了十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130条检测线,实现机动车排气检测全覆盖,汽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2.54%。
随着环保宣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践行低碳生活。目前,台州市主城区、临海市、温岭市基本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络,已建公共自行车站点833个,拥有公共自行车29700多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