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7日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根据《福布斯》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台州创新指数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为31位,比去年上升两位。
迈进“十三五”,我市要奋力完成“三大历史任务”,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发挥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变得愈加重要。当前,从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从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看,台州缺少综合性创新大平台的短板尤为突出。
日前,我市出台了《台州市科技创新“115”行动计划》,旨在补齐、补长、补好科技创新短板,加快推进“一转四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台州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跻身全省“第二方阵”提供科技支撑。“115”,其中一个“1”,就是建设一座台州科技城。它的建设,是我市顺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目标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台州“十三五”时期的五大战略支点之一。
建设创新创业大走廊,创新驱动、服务产业
大平台对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有力提升了公共创新服务的能力。然而,放眼省内其他地市,杭州国家高新区已经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绍兴国家高新区迪荡新城“横空出世”;温州高新区则以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为支点,启动新一轮创新要素集聚工作……相比之下,我市大平台的“缺位”较为明显,使得优质的创新资源要素无法集聚、发挥出最大效能,这也凸显出了建设台州科技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规划,台州科技城将按照“一城三区”的总体布局,在市府大道和开发大道双轴连通下,形成一条由西向东的创新创业走廊,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我市的创新驱动示范区、制造引领区、产城融合先行区,乃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中心。
目前,台州科技城总体规划已完成,部分项目已启动建设。从规划图上看,台州科技城由科创综合区、孵化加速区和产业集聚区三大片区构成。这三大片区,由市域轨道交通、快速公交走廊和心海绿廊等空间线索串起,服务对象和功能各不相同。科创综合区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为核心,以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孵化加速区以科技公共服务、孵化加速、跨境电商、文化创意为主;产业集聚区则以月湖为核心,由集聚区东部新区及椒江区块、开放区滨海区块组成,面向大中企业,为产业服务,为高端制造、传统制造服务。
构建产学研一体大平台,面向全市、辐射全市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死亡之谷”。如何打通科研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跨越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这道鸿沟?关键是要做好产学研用,搭起一座“桥”。而台州科技城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王昌荣指出,台州科技城要面向全市,辐射全市,服务全市。各县(市、区)都可以依托台州科技城,联合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成果共享。
科创平台的辐射效应有多大?以浙大台州研究院为例,该院围绕机电设备行业、医药健康产业等我市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据估算每年辐射我市主导行业产值增加值约20亿元。它已经与星星集团、亿利达风机、盛泰科技、银轮股份、永高股份等我市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起到了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大市场”,从“教学楼”带到“生产线”的重要作用。
此外,一个创新大平台,还能整合科技资源,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实现共同攻关,避免重复研发,造成资源浪费。
搭建平台,就是要让创新要素齐舞。这也是我市要高标准推进台州科技城建设的原因之一。对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科创平台就好比科技资源的“大超市”和“婚介所”,实现了技术和人才无障碍传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才能打通。我们可以期待,有人才,有技术,有成果的台州科技城,将在未来台州发展中起到“引擎”的作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