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场景
1955年,“栈头渔村越剧团”部分演员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每到星期六夜幕降临时,玉环县干江镇下栈头村文化礼堂的会议室里总是灯火通明、“越音”袅袅,这里聚集了不少当地和外村的男女越剧爱好者,他们学越剧,唱越剧,传承越剧文化;在学越剧,唱越剧过程中熏陶思想,陶冶情操,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正能量。
“栈头渔村越剧团”
创建于1953年
说起村民爱越剧,下栈头倒有个“越剧之村”的动人故事。
据扮演小生角色的魏启连说,下栈头村文化艺术人才辈出,大跃进年代办过“栈头渔村越剧团”,而后有8人进入玉环、温岭越剧团,栈头剧团和县剧团演员在县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县剧团主胡退休人员杨三玉说,下栈头办剧团离不开老一辈人的热情和资助,也离不开栈台小学教师的协助。他们好多人虽已离开人世,但曾为越剧团的辉煌出过力、卖过苦,在此,晚辈们敬祝他们好好安息。
“栈头渔村越剧团”创建于1953年,那时,村民们爱集体、爱荣誉的观念相当强,在应捕作业白虾潮潮满舱的丰收喜悦下,船头唱小曲、虾坦头哼由头、地尾讲小调、村头奏音乐蔚然成风。先辈们根据当地民众的文艺爱好,由陈土申、陆兆福、陈兆明、陈大法、龚益文、龚益中、陈宗培等人出资出力,召集相关人员,组建起民间村级越剧团。
越剧团筹备时,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确定前台、后台、乐队、内厢的人选。陈土兴、陆兆福负责团内人员的召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及的困难,小学教师孙江山任总导演,林松云、陈显来任副导演,理发匠林启增任化妆师,莫三梅负责内厢,林天贵、龚益如先后任主胡,杨三玉、陈云琴副胡,林老鉴、陈仕云司鼓板,陈显来打锣,龚益中敲钹。
前台演员可谓是人才济济。吴尧如、龚益福、小学教师颜小明饰老生,魏启连饰小生,陈香青饰武生,金妙英饰小旦,翁聪连饰花旦,陈大法饰大花脸,陈宗文、翁香土饰小丑,龚益法,吴昌和、陈仕方、吴云岳饰杂职,还有小学校长陈昌夫,村民龚素云、龚秋霞、孔素云、林娇花、陈娇花、陈根花等人都担当起不同的角色。
确定了人员和扮演角色后,大家进入分散背台词,集中挑灯排练。
小生角色在戏曲里是个主角人物,唱和白表现频繁,台词尤其复杂,年轻的魏启连为担当起这一角色,在父母亲的大力支持下,踏着朝霞独奔山岙、赴屏障处背台词、练嗓子。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启连那扮演的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或是文韬武略,或是浪漫潇洒,或是义胆忠肝,或是一往情深的表演技巧灵活贯穿于人物塑造中,最终展现出生情俱佳的演出效果。
经过大家不惜牺牲一切、众聚奋进的多方努力,《小姑贤》、《三世仇》、《寒江泪》、《秦香莲》、《白蛇传》、《林冲起解》、《楼台会》等剧本相继成功演出。
名气渐传他乡
1956年间,港北片越剧团在密溪进行汇演比赛,由魏根法任团长的栈头渔村越剧团,与楚门越剧团、清港越剧团、密溪越剧团“长矛短刃”的角逐,以拿手好戏“小姑贤”荣获第一名。同年,参加县在坎门后沙剧院举行越剧演出比赛中,“小姑贤”又获取了第二名。
栈头渔村越剧团那精彩演出,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振奋人心,有催人泪下,多姿多彩,出神入化,精湛的艺术表演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知名度也渐传他乡。常有木杓头、干江、甸山头、梅岙、山里等村特邀演出。特别是山里村,一连五六个年头的正月初八都要上门敬邀演出。演出一般是三晚二天或五晚四天。为了感谢栈头渔村越剧团翻越15里山路的艰辛,无偿给村民在新春佳节里助乐、助兴,他们煮年糕、汤面条、盛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端上甜中飘香的蛋汤或蛋茶进行款待慰劳。
常下海岛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 ,由村领导吴昌和牵头,又组建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以女民兵队长龚云飞负责,召集了教师杨宝林,边防派出所周良尚,理发匠龚益崇等人,形成一支渔、军、工强有力的队伍,还特邀了县剧团回家休息的杨充国、杨三玉作技术辅导,排演出快板、独唱、舞蹈、表演唱、三句半、大合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经常坐船渡海去披山岛,或爬山越岭到大雷山、坎门,给守卫在海疆、高山上的部队慰问演出,还时常跨出偏僻海角到外塘、密溪、桐岭、礁门,以及鸡山岛、洋屿岛等地宣传演出。每当年青小伙子娶亲结婚时,鼓乐队又无偿替他们吹吹打打,热闹一番。
丰富村民生活,屡屡获奖
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和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拓展年青一代文化素质,展示人们的才艺,为大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先后有杨三玉、龚益法、杨素芳、龚玲花、龚仕连、龚益敖、林发娟、蔡晓燕等人进入县越剧团和温岭越剧团。1977年,23岁的杨素芳在《蝶恋花》中扮演杨开慧,参加杭城青年演员调演,一时名声大振,此后,还推荐为省五届人大代表。在温岭越剧团的龚玲花, 2007年,参加台州市首届越迷争锋大赛,获得了冠军。
杨三玉感激地说,自己第一个进县越剧团,这与栈头渔村越剧团培养分不开的。
他清晰地记得,一个晴朗的下午,有位外来客人在码头旁拉二胡,那优美的琴弦奏出了动听的乐曲,三玉随着父亲挤进人群,歪着小脑袋听得入神。“要不要买把胡琴来拉拉”父亲说,像喝了口凉水般的三玉爽朗地回答“要”。小学毕业后,三玉从温州购入提琴、二胡、笛子,他获如珠宝,天天捧着乱弹胡拉,后在行家林天贵的点拨下,一个由前台唱戏演出的演员转入乐队,再由栈头乐队考入县剧团。
戏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人们细心欣赏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我们要多去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绽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