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天台笋茄 一整年都能吃到的春天味道
2017年01月24日 15:27:07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商报 记者诸葛晨晨

  100斤鲜笋,才出10多斤笋茄。

  浙江在线1月24日讯 采访当天,记者从天台城区出发,驱车一个小时方到石梁镇西坑村,迎接记者的是老笋农范真育。由于年岁渐长,他目前批量收购鲜笋,为天台城区特产经销商提供笋茄加工业务。

  现在虽不是制笋干的时令,但一说起如何用传统天台方法制作笋茄,范真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3月底,是春笋上市期。挖笋囿于时鲜,清明节提前一个星期,范真育会大批回收明前笋,为一年一度的干菜笋茄制作做准备。

  其实,竹子出笋分大小年,笋农们一般挑靠近产大年笋的竹林。范真育告诉记者,今年西坑村临近的竹林,碰巧迎来产量“大年”,他就不用跑到别的山头收购鲜笋了。

  春雨过后,春笋长势喜人,遍布竹林,一个笋农一天可挖400多斤鲜笋,手脚麻利点的,可挖上500多斤。“产量多的时候,一天能收8000斤。”范真育说。

  其实,做笋茄也跟制茶叶一样,讲究时节。如清明前挖的笋,肉厚、纤维嫩、肉质密度高。“清明后的笋会竹化变老,失去松脆,鲜嫩大不如前。”范真育说。

  因此用明前笋做成的笋干,笋的那股鲜嫩劲儿被牢牢地锁在里边,吃货一整年都可以品尝到春笋的质朴清新。

  纯天然产品——煮笋只加盐

  范真育将家里后院改装成笋茄的制作场所,他砌了三个土灶,又分别伫上巨木桶,口径1米左右,最多可容纳1000多斤的生笋。这便进入做笋茄的第一步——煮笋。

  在此之前,工人还需剥笋,仅选取最精华的整棵嫩笋部分,而100斤的鲜笋,层层剥离后,也就剩下个50来斤。

  煮笋这步算是简单的,除了山水,唯一需要添加的,就是用于佐味的食盐,再无其他添加剂,“大概每100斤嫩笋,加14斤食盐一起蒸煮。”范真育说,由于需要大火熬煮6个小时,白天忙于劳作,笋农们一般选择在夜间煮笋。

  于是清明期间,深夜寂静的山林人家,空气中少见飘起了炊烟。耷拉着眼皮的工人,守着燃火的土灶,偶尔增添柴爿,以确保煮笋火候充足。

  在这期间,活跃的盐分子,顺着沸水翻腾的轨迹,丝丝渗透到竹纤维深处。而一夜间的工夫,色泽如琅玕、口感爽脆的生笋发生了变化,笋肉变得软韧,色泽呈白里透着些许红。

  压笋借助“杠杆原理”

  接下来,原本浑圆白嫩的鲜笋,就真正开始向笋茄进化变身了,即需要经历压笋、晒笋、烘笋等多个步骤。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成品保持绝对干燥,经年不坏。

  首先是压笋,即通过压榨成型,将鲜笋吸收过盛的卤水挤压而出。记者也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传统压笋方法,凝聚着天台历代笋农的“智慧”。

  开始压笋前,范真育都会准备足量的竹篱板,每个竹板长度超过1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煮熟的笋肉铺满竹篱板,依样重复操作再层层叠放;最多能堆叠到50个竹篱板,高度达到一米多。

  最后驮来几块厚重的石板压在最顶部,借助石板与鲜笋肉自身的重力,将多余的水分压榨而出,使其不留空隙,压笋方法就是如此的原生态。

  记者了解到,压笋过程中,整体静待14-15个小时后,一般35斤熟笋肉,可压出10多斤多余的水分。

  那么问题就来了,光一口大锅,就得煮1000多斤的生笋肉。如此一来,通过挤压而源源不断渗出的卤水,若是不能够妥善处理,操作场地可不就泛滥成小水塘了?

  于是,范真育在地上挖了两条沟槽,大概15厘米宽度,再将两个同直径的树桩放入沟槽,原来沟槽通向外面的晒场,如此一来,渗透的卤水,就可以顺着木桩引流到外面的田头。

  然而,范真育也有自己“不满足”。“总觉得吧,用传统的压笋老方法,压榨的卤水还不够充分。”而他自己也捉摸出一套压笋法。最初通过演示,范真育只是在堆叠的笋肉前,插上一根长长的铁棍,而铁棍古怪之处,即上面钻了几个洞眼。“洞是插木棍用的,木棍尾端上面压上石块,压笋的力度就更大了。”原来范真育自创的压榨法,正是利用了杠杆科学原理。“用我这个方法的话,35斤笋肉可以挤出20多斤水分,比土方法多出一倍。”范真育说。

  春日暖阳出真香

  压笋过后,笋茄便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即重复地晾晒、烘干。

  范真育的晒场占地300多平方米,每年清明节期间,晒场好是热闹,工人们会架起竹排,铺上一株株沥干后的竹笋,布局讲究上下左右平衡。范真育告诉记者:“晾晒的时候,最好晒上6天,起码要晒上2-3个大太阳,还得隔个1-2天时不时翻个面。”

  然而,清明时节雨纷纷,南方在这个季节若还能连晴几天,完全要看机缘,因此必须还得借助柴火烘烤之力。

  范真育用黄泥土筑了一个烘灶,大概长4米、宽1米,灶面搭一张大竹排。上面铺满晒好的笋茄,而灶炉内,隔一米放一堆炭火。“烘笋茄不可心急,火温高了笋茄会烤焦掉。”范真育介绍,烘一炕笋干,工人一般需要每天翻转三四次,起码烘上两个日夜,直到干菜表面出一层细细的盐霜,才算大功告成。

  天台华顶特色超市经理齐孝照是范真育笋茄的生意大户,每年都要固定下1万斤的笋茄订单。而这样的合作关系保持了10年,齐孝照评价,范真育制作的笋茄不论是成色还是干燥度,都是相当不错的。“我2000年就开始卖笋干了,原先有从别的农户那里拿货,基本还要进行二次烘干。”

标签: 笋茄;压笋;笋干;鲜笋;压榨;春笋;晒场;笋肉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