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5日讯 “真是好人呀,那边的山路都是他们一点一点修起来的。”说起胡哲梅和程小歪两位老人,玉环清港镇樟岙村村民们纷纷称赞。两年来,两位八旬老人用双手修缮了上千米山路。
发挥余热给村里修山路
胡哲梅老人今年已81岁高龄,先天说话有问题,张口只有咿咿呀呀的“婴儿语”。村民翻译才能听懂他的话,程小歪老人今年83岁。
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却闲不住,看到村里的山路年久失修,就发挥余热要修路。这路一修就坚持了两年多,如今“两老翁修路”已被村里传为佳话。
2015年,胡哲梅和程小歪两人结伴在山上散步,见山路坑洼起伏,便不约而同决定修山路。两人合计着高山村民移居平原小房后,山上老房拆后废弃的石头石板刚好适合修路之用,于是便杵着柺棒、挑起扁担,向村民求讨石块,从两三百米之外将百来斤的石块一步步抬挑来砌墙修路。
说到修路遇到的困难,胡哲梅“咿咿呀呀”地比划起来。“挑石块、挖水沟倒都没觉得累,就是有时没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心里有些憋屈。”程小歪说,“我们求讨石块、动用地皮都会和户主事先声明,觉得道理要周到。可有些村民没碰到他家的地皮,却说我们把他家的地挖塌了。”
修缮后千米山路畅通无阻
“我们现在脚下踩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就是两位老人一起搬运堆砌成的。”去往山头的路上,樟岙村村民郑荣川说,“路边的这一条条排水沟也是他们俩造的,劳心劳力地挖山脚、腾泥土、留出沟壑。要是没这些水沟,一下雨,水就没地方排,两边种的文旦树可就遭殃了。”
只见眼前这道宽约1米的山路宽敞干净,无明显坍陷之处也没丛生的杂草,每隔四五米就有几块石头台阶供行人拾级而上。“他们把上千米的山路都修成这样畅通无阻了。”郑荣川说。
修缮之前,这里的山路是黄泥路,两边全是杂草,和眼前的景象截然不同。“以前走的时候得格外小心,生怕脚底没踩稳。”郑荣川回忆道,“由于年数已久,黄泥路的土质变得疏松,雨水一冲很容易被冲毁倒塌,等天放晴,路就变得坑坑洼洼。还有的地方低矮、狭窄,行走十分危险。”
在半山腰,胡哲梅带着记者找到了目前还住在山上的程小歪。提及修路之事,程小歪告诉记者,他和胡哲梅两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健朗,看到不成样的山路就想着要修好,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千米山路保障文旦种植
修路中,胡哲梅和程小歪两人遭遇个别人不理解的同时,也遇到自己被累倒的时候。2016年的夏天,由于天气炎热,连续在山头待了好几个小时的胡哲梅难以忍受闷热,连续两天都出现了中暑晕倒的症状,额头还被石块磕出了血,但他觉得,吃苦费力都是小事,修路是为大家,这事不能放弃。
据了解,樟岙村是个文旦种植专业村,全村约580户的村民在山头种植文旦,农忙时节一天上下山二三十趟也是常事,行走不便的山路给挑担增加了不少困难。
村民王万德种植文旦已有10多年,如今山路好走不禁让他心头乐开了花。“以前走起来很吃力啊,尤其是文旦丰收时挑担可费劲了,下坡时真怕脚底打滑。现在好了,稳稳踩着石阶,心里也舒坦。”王万德笑着说道。
“他们两人岁数这么大了还总为大伙儿的方便着想,这种无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过路村民胡师傅听闻记者采访也凑上前来说道。
如今,村里的这条山路已基本修缮完成,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本该多多休息,少做体力活。但程小歪却笑着说:“我反正住在山上,这条山路每天都在眼皮下,看到有杂草或哪里还得修的,只要我俩干得动还得动手修。”在一旁的胡哲梅听到这话,也露出了笑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