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岭箬横镇龙皇宫村文化礼堂的一块百年石碑,悄然走红,吸引了不少台州本土文化的专家学者前来研究,这是块纪念先人修桥的功德碑,如今这座桥成了危桥,村民们想把先人的精神传下去,再把桥来修一修。
这是箬横出土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近代石碑
“这块百年石碑,保存得特别完整,很有研究意义。”日前,建成不久的龙皇宫村文化礼堂,聚集了不少台州本土文化的专家学者,这个忙着拓印文字,那个忙着丈量记录。
这块备受瞩目的石碑高1.6米,宽0.75米,重达300多斤,用温岭传统的石雕工艺雕刻白石板而成,一行楷体大书“立石不朽”,侧身刻有精巧细纹,正面虽被岁月风化,纹路却依稀可见,足见当年气派威风。
据现场的人文学家陈再鑫介绍,这块碑立于民国五年岁次丙辰桃月吉旦日(1916年4月3日),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是纪念龙皇宫村乡贤们修桥铺路的功德碑,“碑文上写着捐献人的名字和捐赠的款项,款项差不多有几百银元”。
当时的一块银元,能买一百斤上好的大米,这笔在民国初年募集来的善款,算是一笔巨款,“此地民风慷慨,急公好义,可见一斑。”
陈再鑫对这块石碑很看重,他期待,在石碑里找出更多乡土故事和交通变迁。“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箬横镇出土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石碑,对传承过去的民风民俗很有帮助。”
“砸”出来的百年石碑
说起这块石碑的来历,龙皇宫村村委会副主任江连秋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它是前年年底,箬横镇龙皇宫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我们施工队的锄头‘砸’出来的。”
江连秋回忆,当时施工队一位队员的锄头碰到硬物,大家刨开了烂泥,挖出一面平整的大石板,石板上的刻字,吸引了现场不少人的注意。
“八成是挖到文物了。”听到议论声,江连秋三步并作两步跃进泥里,使劲用袖子抹开石板面上的泥渍,果真见到了不少文字,再往下看,石板中有几个人名,和不同数额的“银洋”。
“‘银洋’是民国时期流通的货币,这石板有些年头了。”江连秋和村民们一合计,把这块石碑扛回了村委会。文化礼堂落成后,村民寻找代表性古物,准备放在文化礼堂里,江连秋提议把它搬进去,“没想到一下火了”。
传承:有机会再把路和桥修一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江连秋说,先人们铺桥修路,给龙皇宫村带来了繁荣和发展,“我们村,是当时金清到松门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都是河上的汽船和岸上的纤夫。”
“村民们都很感谢先人的慷慨,第一座谢家浦桥塌了,后来又修了第二座谢家浦桥,小时候人还挺多,现在却没什么人了。”江连秋在两米宽的桥面叹了口气,由于年代久远,这座石块交叠起来的小桥如今已经成了危桥,无法再通行汽车,这成了江连秋的遗憾。
“这几年,村里的主干道修了,交通顺畅了不少,村部和文化礼堂也重修了,村民的闲暇生活也丰富了不少。”说起村里的变化,江连秋笑得很开心,“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来年有机会,咱们也要把这桥再修一修。”江连秋抚摸着石板,说得很响亮,“我们也是后人的前人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