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灯彩大赛落幕 “中华第一灯”有了传承人
2017年04月01日 08:52:19 来源: 台州晚报 通讯员 张中华 记者 陈剑

  陈彩平作品“八仙闹春”

  200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

  2017年2月14日晚,仙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陈彩平、郑斌、方荷玉、余月华等参加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灯彩大赛,分获最高奖和银、铜、优秀奖。

  一批民间艺人是如何取得这一骄人业绩,并将这一“非遗”发扬光大的?近日,记者进行专访。

  陈彩平:昔日拜婆婆为师,而今有了工作室

  陈彩平的“八仙闹春”组灯获“映山红奖”最高奖。

  据了解,“闹春” 又名“闹元宵”,是仙居县民间流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八仙闹春”组灯主体部分采用2.4米高古亭大花篮灯造型,中间以八仙图像为走马灯,四周十八尊龙头喷水化出36盏各式各样,造型各异的纸质针刺无骨花灯,象征万紫千红的春色,民间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来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陈彩平生于1970年10月,师从于她的婆婆,省级传承人王汝兰,“我在婆婆的心口相传之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许多荣誉。”陈彩平告诉记者。

  她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成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纸艺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民间灯彩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台州市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仙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还成立“陈彩平名家工作室”。

  仙居花灯来自传统技艺,需要不断挖掘和创新,根据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十多年来,我在花灯图案、造型的设计上,吸收了传统民间文化元素精华,结合实际生活应用,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圆润,对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动静结合,构图均衡,着重写意,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陈彩平感慨道。

  她创作了台灯五福捧寿、 福满堂、碗灯、花篮灯、宫灯等新的花灯造型和花灯图案,使仙居花灯更具有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展演、比赛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本届灯彩大赛现场得到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及国家级各位美术专家评委的赞赏和肯定。

  “我要把工作室成为师教徒之家,使更多有爱好传承花灯的年轻人加入队伍,让仙居无骨花灯更加绚丽多彩。”陈彩平说。

  方荷玉:从教师到传承人,请花灯走进学校

  在这届民间灯彩大赛中,方荷玉的“八仙赏春贡灯”(传统类)作品获“华灯杯”银奖。

  方荷玉,女,1964年出生于仙居皤滩,毕业于台州学院小教大专班,是皤滩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又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

  “我小时候每逢过年村子里做灯、迎灯都非常喜欢,就偷偷地跟着制灯的老艺人蒋培成学习。从艺历程中,将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技艺与现代的数学、美术知识相结合,使仙居花灯得到新的发展。”方荷玉说。

  2014年,仙居县举办花灯大赛中,方荷玉的“喜鹊贺喜灯”获创新奖;2015年在省第七届非遗大赛中,她的“贡灯”获银奖;2016年10月20日至24日,方玉荷带着八盏花灯参加第八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作品受到专家们的好评,获得优秀展演奖;2016年12月参加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书法、美术比赛中,她的作品“喜上眉梢灯”获省一等奖。

  “我是土生土长的针刺无骨花灯发源地皤滩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是我的目标和使命,学校是传承非遗技艺的最佳场所。”方荷玉说,她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花灯制作社团——中华第一灯社团,仙居县非遗保护中心领导非常关心、重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曾经多次来校指导。

  2010年组建了花灯展厅,成立了由学校年轻教师组成的花灯研修班,她担任了学校花灯研修班的指导老师,让更多的老师掌握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将这一技艺应用到课堂上。

  “传承无骨花灯、培育傲骨俊才”是学校文化主题,她的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作为花灯指导师的方荷玉,每周二晚,为皤滩小学花灯研修班的老师上课,传承花灯制作技艺,每周五下午还为中华第一灯社团上课。现花灯社团人数已达百余人,每年“五一”社团同学到皤滩古街进行花灯现场制作表演和义卖,将卖的钱支援灾区和贫困学生。她参与校本教材《古街古灯》编写,2012年和2014年带领花灯社团学生参加市“地域文化进校园”花灯展示与花灯现场制作。每年寒暑假,上海师大、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等学生纷纷前来学习。

  余月华:供电站长“华丽转身”,以“光明”为表现主题

  余月华的“仙居创新转动花灯”作品(创新类)获得“华灯杯”铜奖。

  他是供电服务站站长,工作职责就是为百姓守护光明,2003年5月一次偶然的经历,他的第一次抢修任务,时值王汝兰家里线路老化造成短路停电,前往抢修故障。当电恢复正常时,王汝兰满屋子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无骨花灯,深深地震撼了他。

  “这一刻,我想起了小时候外公家做的针刺无骨花灯,童时烙印想学会做花灯,对花灯有了兴趣,于是拜王汝兰为师,跟随她孜孜不倦地学习花灯。”余月华说,他决定做以“国家电网、和合聚力”为主题的系列花灯,利用业余时间,半个月下来,一盏属于他自己创作的花灯终于完成。

  灯形是针刺无骨花灯中最经典的龙凤八卦灯,当微亮的灯光穿过针孔,光影忽明忽暗,花灯上国网标识“和合聚力”图案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个供电人的心声,也是一个花灯匠人的匠心。皤滩供电所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针刺花灯廊道,其内挂着十多盏花灯。

  这次获奖后,他说:“以此契机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作能力,把针刺无骨花灯传承得更好!”

  郑斌:模具厂长一“琢磨”,花灯事业屡“建业”

  郑斌与仙居花灯结缘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他游皤滩古镇时,被无骨花灯所吸引。

  “2013年,我办了模具加工厂,闲时我开始琢磨如何开发模具针刺花灯。”郑斌说。为此,他来到皤滩向省级传承人王汝兰老师学习花灯制作流程。

  2014年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工业设计,他设计出花灯灯片针刺冲压工艺,让花灯批量生产得以实现,为仙居花灯产业化打下扎实的基础,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并申报国家专利,成立仙居县烛景堂灯彩工艺品有限公司。

  2015年,由他开发的作品在浙江省纸艺彩扎精品展上荣获金奖。

  目前,他的公司处于开发阶段,批量花灯仅推出一款龙凤小夜灯,是一款具有仙居特色的花灯。

  “我相信,烛景堂灯彩立足传承同时,并开发出仙居花灯传统工艺特色元素融入现代工艺设计,将现代工艺制造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设想设计出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系列产品。让仙居花灯这一民间瑰宝走进千家万户,为和谐社会增色添彩,更符合民间工艺时代变迁,让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相承,源远流长。”郑斌信心十足。

标签: 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