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婆婆夏苏英和媳妇杨林华亲如母女,是潘岙杨村的“和合婆媳”之一。 谢蓓蕾摄
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三,天台县雷峰乡潘岙杨村传承700多年的“囡节”,第三次以节庆的方式被“唱响”。在以“和合雷峰慈孝囡节”为主题的雷峰第三届 “囡节”暨和合家风传承活动启动仪式上,雷峰乡十对2017年度“和合婆媳”受到县、乡领导表彰,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把潘岙杨村闹腾得像过年一样。
天台“囡节”,起源于雷峰乡潘岙杨村,流传于雷峰乡各个村落。
相传,元末明初时期,潘岙杨村一户人家有个小囡叫阿娇,聪明伶俐,端庄美丽,家境也好,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芳龄十八,她嫁到了邻村张家庄村。在婆家,阿娇与公婆和夫家大小相处一不愉快,便逃回娘家诉苦,夫家多次派小姑子请也请不回。阿娇父母知道女儿的做法不对,就反复劝导阿娇,不能动不动回娘家,要在婆家好好孝敬公婆、照顾丈夫、友爱姑叔、和睦邻里。将来生儿育女,还要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父母的谆谆教导,终于打动了阿娇。阿娇说:“农历五月十三,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生日,等我们俩过了生日,我就回去。”母亲说:“只要你在夫家好好生活,以后每逢五月十三回来,我们一起过生日。”
过完生日,阿娇挑着母亲准备的两篮馒头,回到了夫家。
从此,阿娇像变了个人,孝敬公婆、友善姑叔、和睦邻居、勤劳能干,张家庄村的人都夸她是个好媳妇。
自那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阿娇父母为女儿做馒头、操办生日宴的做法,被村里的家家户户仿效,逐渐形成了潘岙杨的囡节。这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代代相传,历经700多年不衰。2009年,雷峰乡的“囡节”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当天,全村婆媳一起做了上百笼馒头招待客人。被评为“和合婆媳”的88岁婆婆夏苏英对记者说:“因为有‘囡节’,我们潘岙杨村村风特别好,婆媳关系很和睦。”她指着一直挽着自己手臂的媳妇说,“这是我的小媳妇杨林华,嫁到我们家24年了。我把媳妇当女儿待,媳妇待我如亲娘,我们从来不吵嘴。”
同样获“和合婆媳”称号的80岁婆婆夏爱玉,与55岁的大媳妇夏呈香也很亲热,她说:“我家三个媳妇都好,这是大媳妇,嫁到我家37年了,现在上海打工,每年春节夫妻二人都回家。我身体不大好,媳妇问寒问暖,孝敬得很。”
“乡里连续三年举办‘囡节’,让充满敬老孝亲、家庭和睦正能量的和合家风,在整个雷峰乡得到传播和传承,全乡各村涌现出一批互爱孝敬的好婆媳。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节庆活动,达到‘以节兴旅、以旅富农’目的,从而促进雷峰全域旅游发展,助推雷峰绿色崛起。”雷峰乡党委书记杨正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