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的一天,家住天台县雷峰乡黄家塘村的范义良,将废弃塑料袋、废纸等杂物放入村头的红色垃圾桶,将瓜皮果壳放入蓝色垃圾桶。约半小时后,村卫生保洁员将红桶垃圾倒入“不可腐烂”的车厢,将蓝桶垃圾倒入“可腐烂”的车厢,随后运往附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处理。
“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处理的垃圾能形成有机堆肥,免费用于乡内的村庄绿化施肥。”雷峰乡党委书记杨正说。
近年来,该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围绕“两山理论的示范乡和旅游发展的模范生”工作目标,形成了“三个三”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该模式已在天台县推广并走在全市前列。不久前,舟山市、衢州市等地农口部门还来此考察“取经”。
实施“三联动”,着力提升群众参与意识
“有效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乡里实施了‘三联动’,即宣传发动、激励促动、示范带动。”雷峰乡乡长王启俏说。
针对一些农户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问题,该乡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横幅标语等传统阵地以及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阵地,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同时,建立“点赞”制度,开设“点赞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可以在“点赞台”上获得一个“赞”,农户积满20个“赞”后,可兑换洗衣粉、洗洁精、洗发水等生活物品。
在黄家塘村的一个橱窗内,记者留意到,该村六户村民上了5月份垃圾分类“红黑榜”,且名字一一列出。“上红榜的,我们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上了黑榜,邻居看了也不好意思,下次就改进了。”黄家塘村村支书罗正贵表示。
为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眼下,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包干落实;动员妇女群众带头,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千家、巾帼先行美家园”活动,发挥好妇女作为家庭环境卫生主力军的作用。
盯牢“三环节”,着力提高分类处理质量
在雷峰乡前桥公路边,一间占地80平方米的小房子引人注目,大门开着,里面放着一台机器,墙角则堆满了有机肥。据天台县农办社发科副科长金玉娃介绍,这台机器每天能处理300公斤可腐烂垃圾,产生有机堆肥约70公斤。
“运到这里处理的垃圾,都是通过源头分捡后,保洁员从九个临时投放点运送过来的。”王启俏介绍。为解决农户源头垃圾分类不到位问题,该乡现实行“一户一码”制度,即按照网格化管理原则,各村划分区块和农户,区块进行一级编号,农户进行二级编码,“一级号+二级码”形成“一户一码”。保洁员在收集垃圾过程中检查、记录农户分类情况,并根据“一户一码”源头追溯分类出错的农户,由包干网格员进行指导督促,直至准确分类。此后,保洁分拣员将会腐烂和不会腐烂两类垃圾收集至垃圾分拣场,按可堆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他垃圾等标准分为四类,集中减量处理。
据了解,通过源头分类、减量化处理,目前该乡垃圾分类生态化处理率达90%以上。对于分拣出的可回收垃圾,该乡统一出售给资源回收企业,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统一转运至县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中,我们只要盯牢农户源头分类、村统一运送收集、分类生态处置‘三个环节’就行了,从而保证垃圾分类处理质量。”王启俏说。
确保“三到位”,着力构建常态保障机制
“垃圾分类后一定要及时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否则垃圾会腐烂发臭,影响环境……”最近几天,雷峰乡人大副主席张仁长正忙着对垃圾分类处理排名暂时落后的村干部进行指导培训。
张仁长说,垃圾分类一靠百姓自觉,二靠制度管理,没有常态化的管理保障机制,分类就会流于形式。目前,该乡建立了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季一通报制度,在乡公开栏公示;通过擂台比赛抓落实,对每季度排名前三个村,各奖励2000元,将垃圾处理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各村主职干部季度考核内容,与村主职干部及保洁分拣员的报酬、年度评先评优相挂钩。
乡里则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人大副主席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各办事处主任为成员的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工作。同时明确相关职责,乡班子成员为联系村“牵头人”,一线督导;驻村干部为“领办人”,村支书(主任)为“责任人”,负责落实村内垃圾分类。
张仁长表示,督查考核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再加资金保障到位,是雷峰垃圾分类处理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今后他们将不断完善有关制度,力争为全县全市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