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班还准时。”黄岩江口街道上辇村村民余国华这样形容傍晚时分村民们对文化礼堂的热情。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村里打牌的少了,健身的多了,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文化礼堂俨然成了村民不可或缺的场所。
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黄岩区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定位,按照“通盘规划、突出特色,示范引领、点灯亮片”的理念,“建、管、用、育”一体推进,高标准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9家。
礼堂“活”起来
首届“村晚”、消防知识讲座、电影下乡……地处黄岩西部山区的宁溪镇苔湖村文化礼堂于去年年底建成,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展了25项活动。
2013年,黄岩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建立区级“服务大菜单”,由各礼堂自主点单,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今年上半年免费配送43项580场次文化服务活动,此外黄岩结合各地实际,创新推出“乡村好声音,梦想大舞台”“育家风,树新风”“社工进礼堂”等十项精品活动项目。今年上半年,该区119家文化礼堂已开展各类活动1005场次,文化供给对准农民胃口,文化大餐深受百姓欢迎。
同时,该区实施年度“一二三”星级评定和动态监管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文化礼堂进行“一季一督查”,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为督查重点。区财政根据考核结果,分别给予三星、二星、一星级文化礼堂每年3万元、2万元、1万元的专项管理奖励资金,各乡镇街道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奖励,去年该区共发放管理奖励资金280万元。
握紧考核指挥棒,自2013年全面实施动态分类和星级评定以来,黄岩三星级文化礼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比例从30%增长到51.3%,有效提升了各礼堂活力。
文化“种”下去
能歌善舞的村民自己站上舞台,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种形式的“村晚”,宁溪镇岭下村文化礼堂已坚持了三届。“我们的‘村晚’,是给村里老百姓看的‘土特产’,大伙自编自导自演。”黄岩乡村大使、岭下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卢倍芬说。
如果说“送文化”是直接把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那么,“种文化”则是在基层建立文化的内生发展机制。今年上半年,黄岩区乡村大使协会、文化礼堂管理员协会应运而生,便是内生机制的具体化和升华。
西城街道半洋张村文化礼堂建成不到两年,村里的文体爱好者便组成了腰鼓队、合唱队等,每个月都举办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
借力文化礼堂,农村自身文化创造力被唤醒,正在从以往的政府“送文化”变为村民们自认主角的“种文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村落文化历史被挖掘,一些当地优秀的传统习俗、文化遗产也在文化礼堂内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前街道下曹村村民张谷方曾当过三十多年教师,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常到文化礼堂讲课。据了解,黄岩计划至2020年建成200家文化礼堂,实现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成,覆盖全区80%以上农村人口。
村民来管理
建好礼堂靠农民,用好礼堂为农民,农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是农村文化礼堂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所在。黄岩创造性地提出了理事会制度、法人化改造、轮值联盟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013年8月,全省首家文化礼堂理事会在繁荣村挂牌。理事会是由全村村民公推直选产生,是文化礼堂的自主管理机构,承担了礼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及活动经费筹集等职能,一改由村“两委”直接管理文化礼堂的局面,探索出了村民自己管理文化礼堂的新模式。此后,理事会制度逐渐推广,成为黄岩区119家农村文化礼堂的标准配置,实现了全覆盖。
近两年,黄岩还在理事会负责制的基础上推进文化礼堂法人制改造,成为独立的民办非营利机构,具备独立的对外民事交往和资金结算资质,由此确立理事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推动文化礼堂良性发展。目前,黄岩已有11家文化礼堂完成了法人化改造。
此外,黄岩还积极探索“理事会轮值联盟”,将全区119家农村文化礼堂纳入其中。“理事会轮值联盟”执行轮值主席制,由联盟成员在全区农村文化礼堂中推举产生。轮值主席在轮值期内主持联盟工作,负责牵头各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帮扶有条件的文化礼堂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共同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水平。在轮值主席和联盟成员的协作下,各文化礼堂间实现了常态化的文化走亲、参观考察、活动共办、场地共用、道具共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