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成千上百石迷玩成“石痴” 天台石产业日趋成熟
2017年09月05日 14:24:45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谢蓓蕾

  张贤伟向参观者讲解《和合是福》展品。

  生日蛋糕,向党献礼。

在张贤伟个人奇石文化艺术展上,石迷们绕有兴致地品读着每一件展品。

  “石痴”玩石13年,个人石展亮点多

  8月30日,天台县博物馆,为期11天的“石说故事·歌颂祖国·喜迎十九大”张贤伟个人奇石文化艺术展在此举行。博物馆馆长周则贵接受采访时说,建馆40多年来,综合性的石文化展近年办过多次,但以个人名义举办赏石艺术展的还是首次。

  张贤伟,52岁,天台县赤城街道人,玩石13年。他算不上大家、名家,却是个石友们公认的“石痴”。

  他的“石缘”起始于2004年下半年。有一天,他与几个朋友一起聊天,聊起了奇石。从此,他对奇石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被开启。“至今记得,捡到的第一块‘意中石’被命名为杨万里的《小池》。那画面,让我立刻想到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说,从那时起,他不但疯狂喜欢上奇石收藏,而且特别喜欢将奇石画面与古诗名句结合起来命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东坡的《春江晚景》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

  五六年前,他偶得一尊“伟人像”石头,那画面,酷似毛主席像章上的头像。“那几天,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一边播放着张慧妹的歌曲《三天三夜》,一边不停喝酒,醉了三天三夜。”他向记者描述,当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大约一周后才平复。他的“石痴”程度可见一斑。从那时起,他对收藏奇石的认知有了质的提升。如何赋予冷冰冰的石头以更多的灵性和内涵?构思是辛苦的。几年来,除了吃饭睡觉,他的心几乎全部被石头占据。如何淘到一块如意石?有了如意石,如何定主题取名字?底座加工如何符合主题需要?从“伟人像”,他想到了《歌颂祖国》,能不能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一组系列的“石说故事”作品?在潘行军、庞金祥等石友帮助下,经过5年努力,由43个系列性作品串联起来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被“完整”呈现出来。

  当天,记者在主展厅,从入口的第一件展品《不忘初心》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观看。发现,沿着《科学探索》步伐,走进了远古的《首皇伏羲》、《一画开天》,自《秦砖汉瓦》,历经《古今唯一(唐)》、瘦金字体(宋)》、《元味十足(元)》、《满载而归(明)》、《慈禧垂帘(清)》,进入《星星之火》、《南湖红船》的红色年代,到革命胜利后的《万山红遍》、《红旗飘飘》,改革开放后,《和谐社会》、《一带一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最后,作为收官之作的《和合是福》,表达了当下国富民安的美好盛景。

  除了这一组主打系列,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分别由一二十件作品组成的“济公百态”“和合天下”“三生万物之‘道’”等系列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与以往石文化艺术展相比,此次石展有特点也有亮点。这次所展作品几乎全是天台本地原石。就观赏石石材而言,作为非工艺石的天然原石比经过打磨、雕刻等手段处理过的工艺石更有价值;二是张贤伟对作品的构思有了新的突破。他打破了单件石品构思命名的传统做法,通过不同赏石艺术画面之间的联系,以系列方式成组展现,强化或拓展了赏石艺术品的内涵,‘石说故事’,让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每尊展品都‘活’了起来。”天台县佛石文化研究会会长裘可平,对这次个人石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群“石痴”每年参展、研讨、交流,努力把天台“印石之祖”品牌打得更响

  在天台,像张贤伟这样的“石痴”只是个缩影。

  天台宝华石,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不知何故,自明清时期开始,宝华石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致于2010年之前,绝大部分天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天台宝华石是古代名石”这件事。2011年,裘可平从一位知情者口中得知,三合镇宝华山上的宝华石,古代很有名。从此,他开始了挖掘、振兴天台宝华石工作。他从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找到了大量记载天台宝华石的史料,决定“拯救天台宝华石”。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2012年,天台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更名为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成立以来,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石文化爱好者,石迷从最初的一二百人,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人,其中不乏喜欢天台石的县外、市外,甚至省外人员。发展到今天,不少石迷变成了“石痴”。裘可平本人,就是“石痴”之一。为了专心研究石文化,裘可平放弃了自己曾经在某公司担任老总的职务,在资金不足情况下,他卖掉了自己价值几百万元的豪宅。

  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素华,可谓天台石玩家中的精英。6年前,她才刚刚开始接触天台宝华石,但她在追求赏石品质、推广天台宝华石上的路子,走得更快更高更远。孙素华告诉记者,在天台,她第一个开宝华石切割加工厂,也第一个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天台宝华石品牌,必须先加入中国观赏石协会,这样才有机会进入全国观赏石的“圈子”和平台,才能更好地宣传天台宝华石。2015年4月,孙素华向中国观赏石协会递交了入会申请书,3个月后被批准入会。同年8月30日,她第一次一个人来到辽宁阜新参加中国第四届全国赏石日博览会,带去的观赏石获得一银四铜的不俗成绩。

  几年之前,天台还没有一位赏石专家,她下决心要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自2015年8月以来,她一边不停参加各种全国性的观赏石展会,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参加鉴定师培训,写论文、发文章。2017年5月20日,她终于获得了中国观赏石专家证书。从此,天台结束了没有赏石鉴定专家的历史。

  在孙素华带动下,目前,天台已有11人成为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也成为了中国观赏石会员单位。自2015年8月以来,孙素华和天台石友们,先后参加了北京观赏石协会主办的《中华传世名石》评选、在安徽淮北举办的中国第五届全国赏石日精品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办的贵州罗田全国旅游文化节暨奇石精品展、在浙江常山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全国赏石博览会等。

  除此之外,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每年都会在天台举行几次专题研讨会,邀请全国、省级专家和一些书法篆刻学者来天台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在一群天台“石痴”的共同努力下,天台宝华石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印石之祖”的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天台石文化精髓得到了弘扬。

  “下一步,我们将在天台中国供销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辟一块约1万平方米的石文化园,建一个集‘参观、交流、研讨、交易’为一体的石文化交流平台,让天台的石文化产业更成熟,‘印石之祖’的品牌打得更响。”裘可平说。


标签: 天台;文化;石文化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