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一个城中村的变身记 看黄岩柔桥村如何攻坚克难抓整治
2017年09月19日 10:52:43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许灵敏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中村许多方面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的管理之外。

  因此,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城中村就成了整治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诸多城中村整治的名单中,黄岩东城街道柔桥村无疑是一个好的范例。

  昨天,记者探访该村,看看这里是如何克服了一个个难题,攻破了一道道难关,最终实现华丽转身的。

  现场

  村里天天像过春节一样干净

  虽然是城中村,柔桥村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优越的。

  村子北依黄椒路,东连橘乡大道,几条小街东西南北交叉,街长200米左右。

  就在这不到5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柔桥村犹如一个袖珍小城,各种小商铺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商品琳琅满目。正因如此,这里曾被称作黄岩的“外滩”。

  “干净,从没有这样干净过。”

  “角角落落都清爽了。”

  “让人觉得天天像在过新年。“

  昨天下午,记者进入村内的中心点,即九米路与柔桥中路交叉点附近,问路边纳凉的几位村民,他们对现在的卫生保洁非常满意。言谈间,他们希望这样的情况能长期保持下去。

  “像是天天在过春节。”记者走访时,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我这样比喻,是有依据的。”在三角路口开十足超市的阿姨说,以前,保洁员只扫一下路面一些明显的垃圾,小巷和房屋角落基本无人打理。而今,无论是主要街道还是小巷,地面几乎看不到垃圾。

  驻村干部辛红林告诉记者,村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就因为前后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卫生保洁这一块。

  接着,记者花了半个多小时,深入到小巷里面,发现很少有乱堆放的现象。“过去,稍微角落一些,又脏又臭,大家好像都习惯了。”超市阿姨这样描述道。

  记者逛了十多家商铺,这里也和城区主街道一样,也几乎看不到占道经营、乱贴乱挂广告牌的现象,每家门前井然有序,干干净净。

  最引人注目的是,虽然街路上车子较多,但都停放有序,排列整齐,尤其是九米街上,包括自行车、电瓶车等非机动车,也停靠得整整齐齐,从街口远远看去,让人赏心悦目。

  “数年前呀,不要说街中央,连交叉路口,常常被堵死。“街道负责联系柔桥村的干部老陈介绍,这几年来,柔桥村的整治,一直是东城街道的重点,比起一般的城中村,难度要大许多。

  难题

  管理和基础设施薄弱成了老大难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和众多台州城中村一样,柔桥村在客观上存在两大难点:

  首先,人口杂乱。该村也是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柔桥村本地人口为1300人左右,而外来人口超过3200人,比例接近1比3。“因为外来流动人口居多,这就直接带来管理上的困难。”辛红林介绍,柔桥村村民除了上班打工外,出租房屋成了主要经济来源,往往一间房屋里,都住着四五户人家。

  记者了解到,在小小的柔桥村内,单是棋牌室曾经就有60多家,治安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各种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老陈联系柔桥村多年,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说起前几年的外来人口管理,他一脸严肃。据他介绍,人口杂乱,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管理起来非常难,久而久之,问题就积累下来。“是的,可能过去管得松懈点,村里外来人员复杂,管理常常是笔糊涂账。”村里一位村干部也这样分析。

  其次,城市规划滞后,“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风景独特。记者注意到,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并不理想。辛红林业告诉记者,过去,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特别是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

  “这样,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黄岩城区发展的‘痼疾’。”东城街道一位负责人说。

  记者调查发现,去年以前,村民家中的雨水管道是直排到路面的,因此,每逢雨季,村内到处积水,严重影响村民通行。

  村民赵付也介绍,以前,除了几条平行的街道外,村内的小巷大都是泥路,下雨天,因为积水严重,影响村民外出,他们就情愿窝在家里。

  克难

  内外兼修,软硬兼施

  那么,面对客观上的困难和历史旧账,柔桥村又是如何克难攻坚的呢?

  “现在总算心里踏实了。”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柔桥村村委会主任王富基,他谈起柔桥村的整治经过,深深地吸了口气。对于方方面面的整治,他如数家珍。

  第一步,当然从基础设施改造入手。据王富基介绍,在街道的指导和帮助下,村内首先对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要么改造成水泥路,要么浇筑沥青,包括所有大中小巷,甚至每个角落,都适当翻新,让每户人家一出门,就不再踩到泥土。

  第二步就是排水系统的改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民挨家挨户的雨水管道被统一接入排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并接入黄岩城区大管,实现了同步排放。“前阶段持续下雨,我门村里也没有积水,可以正常行走。”开小吃店的村民阿标说。

  辛红林也证实,为引导柔桥村的自我改造和提升,单路面改造,街道就支持了70多万元。“当硬条件逐步改善后,就可以花精力做软活了。”对于内部管理,王富基似乎更有话说。他告诉记者,以卫生保洁为例,除了建立一整套的保洁制度外,他们还在街道外包公司统一调配下,引导村民,特别是外来人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做到垃圾不落地。

  “以前,当你走在街上,不小心,头上‘啪’的一声,就可能被人扔下的一包垃圾砸中,你想发火也没辙,因为找不到人,而且这种情况太多了。”

  “早上起来,不少赶早班的民工,一边走路一边吃早点,吃剩的馒头和塑料袋随手就扔在路上了。”

  关于村民过去的卫生习惯,不少人都能说出一段小故事。现在,路面干净了,大部分村民觉得乱扔垃圾挺难为情的,高空扔垃圾的情况也少了,村民家里的生活垃圾也做到打包整理,村民们已开始垃圾分类了。

  对于外来人口管理,村里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做“糊涂账”,而是“对症下药”。该村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信息登记,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管理制度,包括纠纷处理、刑事案件,以及门前卫生等,让他们共同参与到管理自治中来。

  “我们现在的成绩来之不易,真的是内外兼修、软硬兼施的结果。”在结束记者采访时,王富基感慨万千,他认为,此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确为城中村的改造和升级,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但要使城中村尽快融入城市发展,最重要是人的素质。“当这里的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后,城中村的明天会更漂亮。”

  采访手记

  城中村整治,村干部是关键

  在柔桥村采访结束时,记者希望驻村干部总结几句经验。辛红林反复提到一点,那就是村干部的关键作用,他说:“柔桥村整治的克难和攻坚,假如没有村干部的榜样和团结,很难成功,或者会是事倍功半。”

  对此,王富基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无论在整治的哪个环节,村两委都非常团结,且每个村干部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按区域划分,包干制非常到位。

  更让他感动的,是在上阶段集中整治期间,许多疑难项目推进,村干部除了积极主动,还相互比赛,相互帮助,做到村级整治能整体、协调推进。

标签: 城中村;村民;村干部;基础设施;整治;角落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