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然而,有很多人正被精神卫生问题所困扰却不自知。
精神病早治疗意识增强
不良的精神状态中,精神病是严重的一种。患精神病的人,他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精神病的存在,除了患者自身非常痛苦,家人也备受折磨,对于社会也造成安全隐患,如何去照顾、管理这些病人?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陈礼贤介绍,玉环市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有1400多人,玉环市在社区管理工作中重点关注了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他们除家人的照顾之外,还能得到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多方面的照顾,比如每三周,社区会给精神疾病患者体检,每月定期免费发药等。此外,医务人员还会定期随访。
据了解,精神残疾划分为四级,其中一、二级为轻症,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但可以在家或门诊治疗,超过三级则要强制治疗。“过去,一些家庭发现亲人患精神疾病自己照顾不了,或是患者常常要出去攻击他人时,往往将他们关起来或者锁起来。现在,市民的观念变了,不再等患者病情严重到家人无法照顾时才送医救治。现在的家属,发现病人稍有倾向就会送医诊治。”陈礼贤说,这样的变化,对患者本身的疾病治疗以及家庭、社会的安定都有好处。
精神疾病治疗的阻碍: 得病不信医,反而迷信
有病治病,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一些患者和家属走了歪路,比如迷信。
陈礼贤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做了一个调查,问病人有没有看过迷信。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结果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大部分病人都看过迷信。
不管是焦虑症、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甚至是失眠患者都花了不少“供奉钱”。有几个焦虑症的病人,前后多次请神,家属是苦不堪言。
为什么患者宁愿迷信,也不愿意求医呢?陈礼贤认为,原因有多方面。
他分析,首先是疾病恢复缓慢,精神科大部分疾病比较抽象,而且治疗起效时间较长,大部分要半个月以上,根据老百姓目前的医学认知,差不多还是处于“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阶段。而精神科疾病不管是抑郁症、焦虑症还是精神分裂症,往往没有明确的辅助检查支持。说白了,老百姓很难理解这类疾病。所以,在门诊就诊的过程中,医生大部分时间是跟病人在讲故事,但是耗费半天时间讲几个故事,效果还是不理想。
另外,精神科疾病表现经常变化无常。拿焦虑症来举例,焦虑症的患者身上,有的时候疼痛是游走性的,一会头痛,一会胸闷,一会背胀,一会又脚麻,一会是全身无力。这种奇怪的表现,会激发病人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会促使患者到处找“神仙”帮忙。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在做精神心理知识推广,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个领域知识比较陌生,也是导致很多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一个因素。”陈礼贤说,治疗疾病,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大家对疾病的恐惧和误解。
总看不好的病 不妨去心理卫生科看看
陈礼贤在门诊遇到过很多患者,他们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备受折磨,却从来没意识到要到心理卫生科看病。
这些患者往往身体不适多年,辗转各大医院各个科室,时间、金钱花了很多,却治不好病,很多人心灰意冷。
前段时间。他在门诊遇到的一个案例就很典型。一个阿公,退休教师,主诉就是全身不舒服,主要是胸闷乏力、躯体疼痛,看病5年多了,辗转在各大医院,没有一个医生真正治好过他。
案例中的阿公是一个做事非常仔细的教师,出于对学生的责任感,做事情喜欢把东西全弄懂。一天,他无意中发现大便出血,到医院诊断是痔疮,开了一点外用药物就结束就诊了。
仔细的阿公最后多问了一句:“医生,你确定我这个就是痔疮吗?”谨慎的医生回答了一句:“应该是痔疮,不放心的话,可以定期复查。”
就这么一句“定期复查”,阿公开始了长达5年的噩梦般的生活。百度、家庭医疗手册、养身健康节目、皇帝内经等等成了他的案头宝典。他还不定期地去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肿瘤系列,排除着医生交代的一切可能。
渐渐地,疑惑越来越多。失眠、消化不良、乏力、胸闷、躯体疼痛逐步出现。他开始四处求医,到省内外各家医院的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然而,每次求医,换来的都是“有胃病,其他无殊”。
阿公说:“最讨厌听到医生说自己没病,这个简直是对病人的一种侮辱。我熬夜排队买你一个专家号,你都没听完我复杂的病情,就草草叫我做检查,还断定我没病。”
在一些专家的推荐下,阿公最后到心理科就诊。见到陈礼贤时,他一脸的不情愿和埋怨,“我头脑清楚得很,为什么说我精神有问题?”
“经诊断,阿公得的是焦虑症伴抑郁状态。我花了半个多小时,从头到尾给阿公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打消他这五年内的所有疑惑,并强调把治疗交给医生的重要性。”陈礼贤分析,阿公的性格和职业关系,导致他过度参与医疗,在长期的看病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情绪,加上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焦虑,综合起来都可能导致心理疾病,最后出现各种躯体症状。
陈礼贤表示,从他这十年的工作经验来看,焦虑无处不在,尤其是一些窗口和基层的工作人员,如果觉得身体不适,看了很多科室都看不好,建议到心理卫生科看一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