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师既要懂美学又要懂经济。
乡村旅游规划师职业——
编者按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守着一亩三分地,以耕种来养家糊口的农业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台州大地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从事新型职业的农民。他们中有农业种养殖专业大户,有农民合作社管理者,有农业企业经营者,有农业技术骨干人员,还有专业农机手、沼气工、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网店店主、农村电商推广员、农村广告刷墙员、农村自媒体从业者(网红)、农村职业中介人员、农村职业婚介人员等等,可谓是“百行百业,多姿多彩”。
为了及时反应台州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形象,助推台州乡村振兴战略,本报今日起,在《乡村振兴》这一栏目中推出“台州乡村新职业”系列报道,全面展现这一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敬请关注。
“2018年,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吃嘛嘛香,‘套路’更多人回乡村。”今年1月1日,椒江姑娘陈婷在朋友圈写下新年目标,配图是“乡识一场”工作室的场景,墙上写着:“在这里,认识更美的乡村。”
和许多85后青年相似,陈婷的身上有一股文艺气息。她热爱自然风光,喜欢传统文化,热衷于发现乡村之美。学习规划出身的她,决定将这份乡愁揉入自己的事业中。
2017年,陈婷辞去“铁饭碗”创建“乡识一场”工作室,承接过许多大型公司的乡旅活动。而目前,她最主要的身份是一名乡村旅游规划师。
乡村风貌的“修复师”+乡村发展“工程师”
见到陈婷时,她正对着一张规划图纸若有所思。
眼下,她参与规划的温岭市坞根镇坑潘村旅游地产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这是地处坞根镇东北部的一个村庄,依山傍水,风光绮丽。
这个有600多人口的村子,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交通不便,劳动力外迁,慢慢地,就变成了“空心村”。
去年11月,陈婷在朋友推荐下,加入了坑潘村的改造规划中。
当地乡镇提出的要求,是在打造成品牌村落的基础上,让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产业来支撑村庄未来发展。
此后,陈婷和同事三天两头出现在村子里,观察地形、找寻特色建筑、挖掘文化元素、了解村民的想法……她将自己掌握到的信息进行梳理,提取重要的点,描绘在图纸之上。
一个多月后,以婚俗文化为核心的“喜事坑潘”村庄改造方案出炉。
“走访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宗族文化比较深厚的村子,在这里能看到很久以前氏族社会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婚俗方式,这是现代人很少见到的。于是,我们就想以婚俗文化为主题来设计这个村庄,做成文化体验一条街的形式,带动相关产业进入,形成一个有机的旅游地。”陈婷的构思,获得了有关部门认可。
有人说,规划师是乡村的“美容师”,既要懂美学又要懂经济,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文化积淀。
在陈婷看来,自己更像是乡村风貌的“修复师”和乡村发展的“工程师”。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了解村庄后,挖掘出特色文化并对其进行修复,嵌入配套产业,让它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的活力,自发地吸引更多人来玩来体验。”陈婷说,这是这份职业的灵魂,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地方。
留得住乡愁,才留得住游客
对很多村庄来说,改造的初衷都是为了发展更多样化的业态,并借此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的经济来源。
从业多年,陈婷认为更重要的是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对村子来说,留得住乡愁,才留得住游客。
“正如冯骥才曾说,村落保护跟非遗保护一样,都需要活态传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原住民。留得住乡愁,是留住我们对于民族家园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怀,才能留得住游客。”陈婷告诉记者。
正如她对“喜事坑潘”的规划,想要传承的不只是村庄的古建筑,更是一脉相承的乡愁和文脉。
“有一位原住民会做蜂蜜,我们为他在主街上留了一个店面,以后游客可以在他的店里学习传统的手艺,自己体验制蜜过程;还有一个村民是在外地做传统糕点的,我们专程找过他,听说可以在自己的村里开店,他特别乐意……”陈婷说,让原住民参与到村庄的产业化过程中来,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也能让他们在村庄的建设发展中更有主人翁意识,“我们规划中还留出了民宿的位置,许多村民踊跃地说他们可以将自己家改装成民宿来经营,特别支持。”
近几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使乡村逐渐成为一片热土,随着越来越多资本进入乡村,村庄旅游化改造的需求吸引了一大批规划师加入这个行业。
谈起台州市场的前景,陈婷表示挺有信心。“我去过各地的乡村,比对后发现,台州各地山水风光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标签。比如天台的和合文化,温岭的海文化,仙居的山文化,都可以作为亮点元素,结合到村庄的旅游规划中,在大的文化差异性下,给小村庄定一个小的主题,特色就出来了。”陈婷说,在我市倡导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规划师有望成为一个热门职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