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三门书画爱好者们不约而同来到爱心画室创作。
2008年的一个清晨,三门的老陈像往常一样,端着茶杯上街溜达。
新兴街是三门较为繁华的一条街,一家名为龙吟阁的画室突然出现在这条街的黄金地段,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大新闻”。
阁主放言:“画室向所有书画爱好者免费开放,只要自己的企业不倒,画室就一直开下去。”
这是三门最大的私人书画社,之后成了三门一个人文地标,往来既有“鸿儒”,也有“白丁”,一大批本土书画家成长于此,有三门“西泠印社”的美名。
对书画一窍不通的老陈,进去看着看着,就沉迷上了画画。
今日,老阁主已故去三年有余,画室依然人丁兴旺。老陈见此情此景有感而发:“群贤聚常抒一腔情怀,少长集已沐十度春风。”
送春风的,就是三门知名慈善企业家俞昌龙和他的儿子俞鹏程。
人文地标
推开龙吟阁的门,立马有茶墨馨香入鼻。墙上一角,是已故老阁主俞昌龙画的一丛白梅,意境高洁。
来到这里的人都很有默契,有的人挥毫泼墨,有的人坐在一角埋头刻章,有的静静钻研字帖,还有的坐在中庭品茗闲谈。
陆续有人把刚出炉的作品贴在临时展区,其他人便围上来开始点评。
曾长期担任三门中学校长的章宏镪,是这里的常客,他眼中的老俞总是和蔼可亲:“要是老俞在,他肯定会笑眯眯地夸,‘不错,不错’。”
因为俞昌龙深知,来到这里的大多数是“草根画家”,有种葡萄的,有包工程的,有开拖拉机的,有养鸡养鸭的,还有老年大学毕业后来这里继续“深造”的等等,以鼓励为主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
郑华平宁愿每天走上30多里路来到这里,就坐着默默刻章,他喜欢这里的创作氛围。
300多平方米的宽敞空间,有专职服务人员,有空调、阳台、画桌、茶室、阳光房,有免费的茶水、时令的水果,还有堆积如山的字帖和画册。怕有些人废寝忘食,这里还特地准备了厨房。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大家都愿意倾囊相授,他人可以博采众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龙吟阁之前,三门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让书画家们广为聚集的场所。”曾经担任三门文联主席的蔡松茂回忆。
“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尽管来找我。” 这是相聚时,俞昌龙对大家说的最多的话。
多年来,他也确实细心周到,除了提供舒适的创作环境外,每次,他总会带几本画册或字帖,遇上好的茶叶和酒也会拿到这里分享。企业事务再忙,俞昌龙有空还会带上大家出去采风。
记者粗粗算了一下:这个场地如果出租,一年起码可以租30多万元,还不包括人工费、水电费、笔墨纸砚费用等等。
手留余香
十年来,龙吟阁来来去去有200多人。这里也被称为三门书画界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众多书画爱好者、书画家。
在常驻人员中,就有两名全国书法协会会员、十余名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周边城市来这里交流的绘画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
这里曾诞生了很多励志故事,原先的端茶小妹自学成才,如今已成画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零基础”的小杨,现在已经开班教学,成了“小杨老师”;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如今已是美院教授……
不求回报是这里不成文的规定。来这里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会扔下一本空白的画册,画家来到这里,只要有空就会“接龙”把这个画册画满。这些年,已经画出了百来本《丹青集趣》。
三门农民郑高益曾经抱了一捆空白的百米长卷到画室求画,老陈和几个画家足足画了3个多月,分文未取。
春节前,龙吟阁的画家们还组织上街给市民免费写春联。
父子传代
在三门岭口村,无人不识俞昌龙。
从1997年起,俞昌龙就开始给村里的老人送米、油、水果等年礼,人数从100多位增加到了240多位。他还把全村老人召集在一起吃年夜饭。
捐资60万元给村里修了办公楼、捐资15万元建村道、给慈善总会捐款、给困难户送温暖……俞昌龙留下的好事一箩筐。据悉,他每年还和寒门学子结对助学。
2014年,俞昌龙去世,他把三门维艾尔工业有限公司一并交到了儿子俞鹏程手里的,还有心心念念的慈善事业。
“只要厂在,就要把慈善做下去,不管几代人。”俞昌龙对儿子俞鹏程再三叮嘱。
今年,正好是给村里老人送年礼的第二十年。
俞鹏程带上十来岁的儿子,和运物资的卡车出现在岭口村。他们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发物资,并上门看望慰问一些孤寡老人、困难家庭。
“我也要告诉儿子,慈善是我们要一直延续下去的家风。”俞鹏程说,今年,他留在村里和老人们一起吃了个热闹的年夜饭。
岭口村党支部书记俞高体告诉记者,在俞昌龙和俞鹏程的带领下,村里倡导人人献爱心,村里的十几家企业也开始做起了慈善。
现在的龙吟阁,也是俞鹏程重新修葺的。平时,他也和父亲一样,细心守护三门书画界的这方“桃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