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台州乡村振兴三十六计]村美民富曼岙村
2018年09月29日 09:39:42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李 平 王依妮

  曼岙村里别具一格的农家庭院。

  三门沙柳街道曼岙村,曾经是村人都往外走的穷山村;如今它却凭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缤纷多彩的墙绘,成为远近闻名的“童话村”,也成为游客争向涌入的休闲拍照打卡地。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三门沙柳街道的曼岙村,呈现在眼前的是“村美、水清、树绿”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大气简洁的牌坊、水墨风格的文化长廊、整齐簇新的洋房、花团锦簇的庭院、色彩斑斓的墙绘、风景秀丽的公园……

  环境美,人气来

  走进曼岙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惊叹:房前屋后堆放整齐,地面上瓜皮纸屑无迹可寻,即便是垃圾分类站里的垃圾桶,也整洁如新。

  这一幅美丽乡村的气象,源自于曼岙村村民发起的一次次的“美丽革命”。

  曼岙村是典型的半工乡村,村里青年多数外出工作,中老年人在家从事种养殖,虽是坐落于山水环抱间,但过去村里道路坑洼、房子破旧,处处透着落后小山村的模样。

  2013年起,曼岙村开启了“美丽革命”,拆旧房,建新居,清垃圾、改陋习、美庭院……村容村貌发生了美丽的“蝶变”。

  曼岙村村委会主任俞圣国回忆,2015年曼岙村“美丽乡村”精品村验收之前几个月,村里房前屋后还是脏、乱、差的老样子,不少村民存在抵触的心理,村干部们压力重晚上睡不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此,曼岙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党员的领头雁作用,带领着村中积极性高的村民五十余人,起早贪黑,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清理了村中积年已久的垃圾和臭水沟。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逐渐改变村民“不差一片橘子皮”的旧观念以及随意丢弃的坏习惯,大家自觉并相互维护着身边的这份美好,让美丽整洁的环境在曼岙村成为常态。

  “垃圾革命”之后,曼岙村又一场“庭院革命”,三门当地相关部门又与该村的农户对接庭院建设,提升村庄颜值,旧箩筐、丝瓜架、碎酒坛……农家常见的器物结合了缤纷的花草和多彩的墙绘,使农家庭院焕然一新,又带着乡村的风情。

  这场美丽“蝶变”,让曼岙村成为三门县内知名的“明星村”,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产业兴,农民富

  一直以来,水产养殖、枇杷是曼岙村主导产业,全村共有枇杷林地800余亩,青蟹、小白虾、血蛤、蛏子等海产品养殖面积800多亩。

  由于产业相对单一,品牌不响等因素,村民增收路逐渐陷入“瓶颈”,品质不差,但价格不显。

  为此,曼岙村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白枇杷高效优质高产的种植技术。同时,村里成立合作社,对于全村的枇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标准、统一营销,打响曼岙白枇杷的品牌知名度。

  每年5月枇杷季,村子举办枇杷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收购商前来,游玩的同时,也将村里的枇杷、枇杷花、枇杷膏等农副产品带走,为村民每年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打响了村子的名气,也鼓了村民的腰包。

  同时,曼岙村还巧借乡村美丽变革的东风,发展乡村美丽经济,从而打开一条新的致富路。

  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曼岙村重点结合笔架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戚继光抗倭时期的巡检司和徐霞客留下的“足迹”,保留特色旧民房,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俞圣国透露,目前,已有不少投资者联系到村里,要投资发展民宿。“只要把村里搞美了,人气带旺了,老百姓致富了,外出的村民也就愿意回来。”

  游笔架山、吃海鲜、摘枇杷、住民宿……配套设施的建设结合村里原有的种养殖产业优势,曼岙村正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以“美丽”换经济,逐步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致富梦。

标签: 枇杷;农家庭院;村民;人气;乡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笔架山;品...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