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芸 邓国芳 县委报道组 任平 鲍雯霞)刚从莫桑比克飞回,还未倒好时差,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后宜就忙着整理带来的青蟹养殖资料:“那里水质、土质都很好,养殖条件得天独厚!3万尾蟹苗从涛头村出发,抵达时存活率仍达80%以上。”
这次非洲之行,关乎涛头村的二次腾飞:建起海外养殖基地,带领村民二次创业。
涛头村,充满传奇色彩。20年前,它还是一个以种水稻为主、捞滩涂为辅的穷渔村。1997年8月,一场百年一遇的台风惊醒了涛头人。当时,近4000亩田地被海水浸泡一个多月,土地盐碱度高达10%以上。专家断言:5年内无法种植。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村两委提议,把盐碱地改成养殖塘。这一提议得到了市县两级的支持。
“如今,全村90%以上村民从事养殖业,年产值超8000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林后宜说,涛头村已形成完整的养殖产业链,村集体年均收入超1000万元,一跃成为全县“首富村”。
2012年,林后宜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涛头人大力整治村庄环境,让满是泥地和垃圾的涛头村,成为“村中有塘、塘中有村”的滨海花园。
但是,涛头人意识到,2500亩养殖塘是稀缺资源,村民要持续致富,村庄要持续发展,仅靠这片养殖塘,很难获得新突破。
这几年,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越来越多中国农民走向海外。2014年9月以来,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等国考察,并于2016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去年此时,首批青蟹在当地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上市。
消息传出后,三门县的几个投资人,开始积极抢滩“一带一路”。去年,他们与莫桑比克政府签订协议,租下当地3万亩沿海土地,并邀请林后宜以技术入股,共启海外淘金之路。“莫桑比克水资源丰富,海水含沙量达30%,养殖条件比三门好。”“土专家”林由火充满信心地说,“青蟹运回国内,可弥补冬季市场空白。”
林后宜计划,在3万亩土地中建起5000亩养殖塘,带领40余名涛头村村民到海外养殖,“希望在莫桑比克闯出一片天地。”
弄潮儿向涛头立。如今,涛头人再次站在浪尖,弄潮“一带一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