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打造洁净美人居环境 山下古村的春天
2019年03月25日 14:31:06 来源: 台州日报 蒋虎雄

  山下村的古戏台。

  村外的田野上,满目都是金黄的油菜花;蜿蜒曲折的鉴湖边,杨柳依依,不时可见涤衣的农妇;穿村而过的古盐道上,卵石滑亮,彷佛还能听到当年盐夫挑盐的脚步声;修缮后的道渊、隔墙等明清古宅,尽情绽放其古风古韵……春日暖阳下的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以其无穷的魅力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寻访者。

  山下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古宅、古道、古戏台、古河道、古盐铺、古树、古井等一应俱全。村里拥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沉木雕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方炳青被认定为该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6月,山下村入列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仙居县及皤滩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实施工作。“乡里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并以此为契机,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整合到山下村的新农村建设中。”皤滩乡党委书记娄宇飞介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山下古村重焕光彩,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古村“变脸”,从拆除猪舍开始

  道渊古宅是山下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面积达3987平方米,为三进两层木结构的典型江南古建筑,远近闻名。然而,多年以来,古宅西侧房屋的住户图方便,都在门后搭建了猪舍,连绵成片,严重影响了古宅的形象。

  “不仅仅是道渊古宅,猪舍多、破落不堪的老屋多,曾经是山下村最大的特色。”村党支部书记方天红说,山下村入列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后,村“两委”统一了思想,决定先从拆除猪舍和危旧房入手,改变村容村貌。

  有的猪舍住了人,有的猪舍主人在外做生意,有的村民一下子找不到卖猪的途径……拆除政策出台了,村民代表大会也通过了,却还是阻力重重。“那段时间,我和村里干部没日没夜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方天红用一个“难”字概括拆除的不易。

  思想上一下子转不过弯的村民,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动员,村干部还发动与他们关系要好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做工作;找不到卖猪途径的,村干部就帮忙联系买主,甚至自己以略高于市场价买下;有村民在福建做生意,电话里说不通,方天红驱车赶了过去……

  173间猪舍和危旧房,就这样被“攻”了下来。拆后的地块上,村里结合实际和整体规划,建起了儒风广场、盐商文化广场等以及绿化带,并定制了铜塑,在这些小广场上重现古时贩盐、捣中药等场景,与村里原先的古风古韵融为一体。

  “猪舍拆了后,蚊子苍蝇少了,人居环境变好了。而各种景观小品的建设,则丰富了村里的旅游资源,村民都说好。”方天红告诉记者。

  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

  山下村古道长393米,史上是通往苍岭古道的盐路。古道上,有盐夫歇脚的路廊,也有残存的盐商铺。古戏台边的跨古道建筑,一块“通衢四海”匾彰显了古道昔日的繁忙景象。

  按照保护利用规划,山下村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这两年来,完成了古建筑保护修复、村庄风貌整治、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挖掘等一系列建设项目。

  “我们把‘保存修护’放在首位,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为原则,采取拆除重建和拆旧修旧相结合的方式,对古道进行修复,对传统古建筑进行完整修缮或抢修加固,并改造或拆除周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娄宇飞介绍,比如对古盐道上的盐商铺,着重对一些门窗进行拆旧修旧,既改变了之前的破旧面貌,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两年来,山下村仅在古建筑修复方面,就完成顶瓦修补6幢,修复面积1315平方米;完成墙体加固6幢,加固面积826平方米;完成立面改造6幢,改造面积1007平方米;完成构件修复5幢,共计构件40个。同时,修复与改造古道1135平方米,总里程0.385公里。

  此外,穿村而过的鉴湖因年代已久,变成死水,启动水系治理后,如今水清流畅。站在跨湖而建的沁芳桥上,看弯弯曲曲的鉴湖两岸自然和人文景观,别有风味。

  着眼于挖掘、保护、弘扬和利用山下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村里还设立了香沉木雕研究院,陈列展示根雕木雕艺术,打造“寻根”文化;开展针刺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活动,将道渊古宅作为针刺无骨花灯展览馆,以此弘扬花灯文化,确保活态传承。

  打造“洁净美”,提升人居环境

  走在山下村,你会发现,这里很少能看到鸡、鸭、狗等家禽家畜,村里角角落落都相当干净。方天红介绍,在拆除猪舍、危旧房的同时,村里以景区化标准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在亮化、洁化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饲养畜禽的习惯,山下也一样。去年12月份,村“两委”出台政策,要求村民从保护村庄环境角度出发,停止畜禽养殖。“村里对不同的畜禽予以不同的补贴,比如每只鸡补贴20元,每条狗补贴50元,由村民自行处置。”方天红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都比较支持,工作推进相当快。”

  儒理方圆,智敛山下。山下村是方氏家族聚居地,2017年以来,村里将方氏家族积善流芳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整理,建起了方氏家风家训文化廊,以此弘扬“颂孝倡廉,耕读传家”的文明村风。

  322省道穿山下村南而过,路两侧有村民的上百间排屋,其外观直接影响山下村的第一印象。去年,村里对这些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统一喷涂外墙,安装木质廊檐。有村民不理解,村里就组织他们去县城参观立面改造成功的点。改造完成后,省道两侧的房屋已成为山下村的亮丽门面。

  从322省道往西的儒风大道,是山下村的进村大道。去年村里斥资,完成了260米进村道路两侧的管线地埋。原先村里的路灯有点“洋气”,不太符合古村的江南风情,村里便投入3万多元,全部安装了贴合古村风韵的铁制花灯……

标签: 猪舍;古宅;古道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