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7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
中秋时节,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温州泰顺的三座国宝级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在短短1个半小时内被洪水冲毁,令人震惊、痛心(本报昨日曾作重点报道)。
昨天凌晨,最后一波洪水裹挟着泥沙,一路冲出了泰顺境内,洪灾终于要过去了。两三个小时后,阳光穿透乌云和浓雾照耀大地。几乎没合眼的当地乡民,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面对满地的淤泥和垃圾,开始了灾后打扫清理。
当地文保工作人员对每块找到的木构件第一时间进行编号。
大家都很仔细,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留意每一块可能被洪水冲到岸边的廊桥木构件。很多人说,陪着廊桥生活了一辈子,它们才是乡村里最珍贵的传家宝,“即使被冲毁,再难也是要重建的。”
不放过每一块碎木料
被冲散的木构件已找到8成
昨天,天微亮,泰顺县文广新局的10多名工作人员,按照前一夜的部署,兵分三路,向百丈镇、三魁镇、筱村镇等地进发。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和文保员协同,目的是全力收集廊桥木构件,为下一步廊桥抢修做准备。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被冲毁的三座廊桥,分别位于泰顺县三魁镇、筱村镇,位于县城的中北部,距离在30公里左右。但由于洪水冲断了县城的部分道路,有些路大家只能靠步行前进。
“好在三魁、筱村水位从前一天中午就开始下降了,构件没有被冲远。”泰顺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说,他和同事昨天一早就赶到了三魁镇,登记盘点群众收集的木构件。
季海波说,截至昨天下午3点,他们已经找到被冲毁的三座廊桥多数大型木构件,“我们对每一块大型的木构件进行编号,目前已编到150多号。”
据相关文保人员估算,这些找到的木构件,可以占到整个廊桥的80%左右。但是,还有很多小构件,有些随着洪水汇入到了溪流,要找到很难。
昨天,为了给这些木构件腾出地方晾晒,不少村民主动腾出了自家院子。还有不少村民在垃圾堆里找到遗失的木构件后,在泥泞的山路上步行数公里,将它们统一集中保管。
找到的木构件已妥善保存
修复比新建一座难度要大得多
被找到的木构件,目前多数存放在溪流下游的空地上,“首要任务是把它们晾干,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重建中,再次用上。”
如果天气好的话,大约10来天,这些被洪水浸泡过的木构件,就可以基本晾干了。“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木构件统一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分类,制定重建方案。”季晓波说,在简单晾干后,还要组织专家,对这些木构件进行清理。
温州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说,重建一座廊桥,难度要比新建一座更大。“对于每一块木构件进行重新选择,然后对遗失的部分重新打造,就是一项很繁重的任务。”
事实上,修造一座不用一根钉子的廊桥,完全依靠的是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也正是因为这种结构,使得廊桥整体为拱形结构。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廊桥的木构件基本都是柳杉打造而成的,这种树木,属于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2米多,是我们国家特有树种,在泰顺当地也种了不少。“廊桥的珍贵就在于,这些由柳杉制成的木构件,都是数百年前的,如果遗失了一些,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季晓波说。
据悉,目前的修复方案是以旧还旧,一些缺损的木料和瓦片,将动用文物部门平时在损毁的古宅老宅中收集到的材料代替。
保留遗址还是重建
温州已向上级文保部门申请
想要修复冲毁的廊桥,除了找回构件材料,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这些几百年历史的古桥,是没有原始图纸的。钱江晚报记者打听到,好在这些年,官方和民间对泰顺廊桥都进行了颇多的研究,相关专家及当地文物部门还对每座廊桥进行了充分的测量测绘,保留了大量影像资料。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国家级文物损坏,只能保存遗址,原则上不能重建。因此,温州文物部门正向省和国家逐级申请,在完全有修复可能的条件下,是否可以原址重建。
事实上,泰顺廊桥的重建,也牵动了所有温州人的心。前天下午,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会长、新世纪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超发出倡议:“不管是要做修复还是重建,需要出资出力之时,我一定会积极响应,同时,希望能够与有公益心的机构、温商、市民一起,为泰顺廊桥出钱出力,实现灾后重建。”
在谢炳超看来,当初在配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泰顺廊桥也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建成,但廊桥却被百年一遇的洪水摧毁,心里感到无比痛惜,希望能为廊桥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
此外,截至钱江晚报记者发稿时,泰顺当地的救援仍在继续,累计投入抢险人数已超过13000人次,大部分交通中断的县乡道已抢通,17000多户居民恢复了供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