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陈士法的妈妈、妻子、儿子在陈士法停止心跳后,颤抖着双手在同意书上签字,她们哭得很伤心,但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并不后悔。
“哥哥遭遇意外之前,就说过死后想捐献器官帮助他人的心愿,相信哥哥在天有灵,会安心的。”陈士法的弟弟说。
受伤后导致脑死亡
陈士法是乐清大荆镇屿后村人,46岁,在家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
在家人眼中,忠厚老实的陈士法是个可靠的男人,对待身边的人都很好,早年做过小生意,可由于为人太老实,没赚到什么钱,这些年主要在老家附近的铸造厂里打工。
一个多月前,陈士法换了份新工作,就在大荆镇上一家钢铁工厂里上班。
陈士兵是陈士法的三弟。他回忆,今年清明节,他跟二哥一起去扫墓,本来约上大哥一起去,可大哥说厂子里忙,要加班。
“我们扫完爷爷的墓,正准备扫爸爸的墓时,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说大哥受伤了,还得动手术。”陈士兵说,起初,他们都以为只是小伤,可当他们赶到医院看到抢救室里的大哥时,大家都傻眼了。
头被纱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陈士法,已经不能言语,不管家人怎么喊他,他都没有反应。
医生做了5个多小时的手术,暂时保住了陈士法的命。
然而接下来这几天,陈士法的身体是每况愈下,连心跳都很微弱。医生告诉陈士兵,他哥哥颅骨遭受严重外伤,目前已经脑死亡,即使有奇迹发生,也是个植物人。
这是他生前的心愿
陈士兵去过大哥生前工作的工厂,里面吊着不少钢板。听大哥的工友说,大哥是自己摔倒的,由于大哥出事的地方是监控死角,他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大哥究竟是怎么出事的。
不管是怎样,现在是救人要紧,可如今大哥的伤势,陈家人不得不为这事开了几次家庭会议。
在一片啜泣声中,陈士兵提出一个让多数家人反对的意见:如果大哥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就把大哥的器官捐献出去。
陈士兵提出这意见,并不是他的主意。因为一年前,大哥和他一起聊天时,谈到了一则捐献器官的新闻。当时,陈士法说自己有个心愿,就是在死后能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帮助别人,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他想帮大哥完成这个心愿。
但陈士法的妈妈和妻子坚决不同意。陈士法的儿子小涛打破僵局,他说:“我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帮爸爸做决定。希望爸爸的器官,能代替爸爸好好活着。”
听完小涛的话,陈家人最终达成了统一意见。
捐献能救三个人
4月12日早上6时许,陈士法再一次心跳停止了,接着又是一次紧张地抢救,光是肾上腺素就用了7支。
陈家人明白,陈士法的时间不多了。陈士兵立即联系了乐清红十字会。
经过乐清红十字会的衔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主任蔡勇带队来到医院。初步评估,陈士法至少能救三个人。
最终,陈士法的妈妈、妻子、儿子见了陈士法最后一面后,先后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字。他们每签一个字,手都在发抖,手续办完,三个人坐在一起哭了很久……
器官捐献手术进行得很顺利。陈士法的家人,在手术室外,含泪送他最后一程。
陈士兵说,经过这件事,他感触很多,他已经决定立好遗嘱,将来自己过世,也要像大哥一样,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手术后,温州市红十字会、乐清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专程来到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感谢陈士法家属为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代为转达了3名受捐者及其家人的谢意。
今年乐清首位捐献者
乐清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乐清市今年首位器官捐献者,同时也是乐清市历史上第22位器官捐献者。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移植科主任蔡勇说,陈家人的做法充满了爱心,非常难得。
他介绍,根据中国卫计委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挽救生命,但每年仅有约1万人可以获得器官,具体到温州地区,从2012年到现在,总共有50多人捐献器官,“光是在我们医院里登记,申请获得器官的病人就有五六百名,每年还有上百名病患到外地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虽然,我们温州跟金华、衢州、宁波等做得好的地方相比,这方面的工作要慢一些,但温州整体趋势是好的,捐献器官的人数这些年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氛围、老百姓的接受程度,都越来越有利于推广捐献器官。”他说,器官捐献对于医学和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大势所趋,也是不容置疑的。
很多人对器官捐献还不理解,不懂得器官捐献能够挽救他人生命,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的境界。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一些先行者,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在生前表达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当他们的生命结束后,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的高尚行为永远值得人们敬重和缅怀。
在生命的尽头,还能用自己的余热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获得再生的力量,这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是使生命延续、遗爱人间的伟大举措,是使亲人感动、社会铭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