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备考支教旅游……跨出校门的“慢就业族”有你吗
2017年07月03日 09:35:52 来源: 温州都市报 记者姜瑾瑾

  随着毕业季的结束,又有一批新的大学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但是应届毕业生小陈却并不着急,他选择成为“慢就业”的一员,原因是“尚未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想将就”。记者了解到,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这折射了温州年轻人的新型择业观。

  今年温州就业市场将迎逾3万名大学生

  小陈是今年应届毕业生,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但他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希望找到和媒体相关的工作。”可他在网上海投简历后收到的回复并不多,小陈觉得,找不到好工作,宁愿再等等。

  吴同学和小陈一样,不希望为了就业而就业。“我觉得找工作就要理性对待,不能因为太焦虑,还没有考虑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就随便找个工作。”

  小陈说,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因为想要创业或者选择做自由职业者而不着急找工作。

  温州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处处长潘锦灿表示,按照往年数据推算,今年预计将有3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进入温州就业市场,但由于不少企业提供的岗位不符合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或他们无法胜任,供需存在矛盾,所以今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型:

  世界那么大,“浪”完了再工作

  昨天,记者联系上孙同学的时候,他已经在广西北海的涠洲岛上住了半个月。孙同学是龙湾人,此前一直在南京上大学。他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是想看看世界。“我觉得一旦工作了就会被工作束缚,趁现在还没有安定下来,先到外面浪一浪,再谈之后的安排。”他的旅游经费主要来源于自己大学四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下一步计划骑车去西藏。

  去年毕业的何小姐则经历更丰富,目前她已完成了自己的间隔年计划。去年一年她就在澳大利亚各地一边工作一边旅游。“我不想青春里只有办公室的四角天空,旅途中的经历是工作所不能给我的,我很庆幸当初做了这样的选择。”何小姐打算过完这个暑假再去找工作。

  支教型:

  工作总会有的,成长经历更难得

  目前,应届高校毕业生黄同学正在泰国做一名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她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去年11月,她在网上看到招募孔子学院志愿者的消息就报名了。今年5月,她被派驻到泰国东北的莫达汉府,在当地一所中学里当中文老师。

  “刚开始有些不适应,特别是饮食和气候。现在已经慢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父母对她的选择很支持。“他们觉得工作总会有的,但是这种经历不是谁都可以体验到。”黄同学说,志愿者能够收到孔子学院给的生活补贴以维持日常开销,但她更看重的是这段经历带给她的成长。

  备考型:

  准备考研、考公、留学

  25岁的市民黄小姐去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备战公务员考试。“第一次没考上,我爸爸说家里不缺我这点工资,让我安心备考不要着急找工作。”现在黄小姐白天去上公务员考试培训课,晚上在图书馆自习。她透露,身边也有同学专心考研,没有去上班。

  陈先生是乐清人,由于家境良好,去年毕业的他并不急着找工作。“父母希望我去国外继续深造。”陈先生已考了2次雅思,但成绩都未达到所申请学校的要求。“父母没有给我压力,经济上一直在支持我。”

  专家说法:

  “慢就业”是选择多元化的体现

  温州大学就业处处长周伟国表示,根据温州大学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追踪来看,选择“慢就业”的学生较以前有所增加。

  他分析,随着现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多元性和宽容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也变得多元起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经渐渐成为过去式。现在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家庭条件更加优越,家长也更加开明,不会强迫学生草草就业。不仅如此,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再是现今大学生最好的选择,很多学生会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

  专家表示,“慢就业”并不意味着啃老,有些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规划,希望凭着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选择更加理性的方式就业。只要学生能够成就自己,无需妄加指责。

  新闻+

  何为“慢就业”?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马上就业,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有报道称,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经济条件的改善与强烈的自我追求让他们的择业观悄然改变。

标签: 就业;大学生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