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大多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伴水而名。江河意味着资源、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温州,恰好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坐拥瓯江,发展目光也投向瓯江。
瓯江两岸沿线,是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两线三片”的重要区域,是“大建大美”五大城市亮丽品牌建设的“重头戏”。
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大建大美”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沿江城市发展主轴线,打造瓯江两岸沿线重要区域。这意味着,一篇跨江融合、沿江拓展的大文章起笔挥毫。
15分钟,将是普通人感慨最深的改变,从江北到江南,跨江大桥、公交、公共自行车、市域铁路S2线,“十五分钟交通圈”近在眼前。对整个城市而言,滨江商务区、三江商务区、七都岛等区域整体谋划推进,将为发展打开新的空间。而今年年内,沿江重点区段的“小外滩”形象也要初现风貌,给温州城添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种种改变,如何从蓝图照进现实?论谋篇布局,如何走好区域协同发展这盘“大棋”?日前,本报专访市发改委主任方勇军,邀请他对今后三年瓯江两岸沿线开发建设进行解读。
打造沿江都市拓展轴
大江大河历来是建设城市的主轴。380公里瓯江,横贯整个温州。瓯江在温州段两岸涉及的核心区,包括鹿城、龙湾、永嘉、乐清、洞头等县(市、区)的7个镇和14个街道,陆域面积达108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约148万。
“这里汇聚着重要的行政商务人文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是城市自西向东由沿江走向滨海跨越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通道。”方勇军说,“当前,‘大建大美’给城市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瓯江两岸沿线开发建设要把握宝贵时机、用好资源禀赋,努力打造‘温州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的形象重地。”
他分析道,过去由于行政区划原因,瓯江沿线区域一直以江为界,南北各自发展,缺乏统筹。推进瓯江两岸沿线协同发展,要以两岸同城化为主线,以交通互联为基础,以产业互补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体制创新,加快组织实施。
市发改委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样描绘瓯江两岸沿线发展的总目标:打造既具有瓯越文化韵味又融有开放活力的沿江都市拓展轴,成为展现温州现代气派、靓丽形象的重要区域和国内城市跨江协同发展的示范性区域。
把这个大目标具体到时间轴上,将是这样的画面——
2017年,以核心城区段为主,着重在交通项目、产业招商、景观优化、协同机制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在两岸公交通勤和游憩休闲方面构建更便捷的服务体系。2020年,两岸同城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带动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自双屿至七都岛的核心城区段基本实现“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江协同发展样板区”。
交通先行促两岸一体
“瓯江两岸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突出规划龙头引领,下好综合交通这枚‘先手棋’。”方勇军说。
坚持交通先行,七都北汊桥、瓯江北口大桥、高速网、市域铁路和地铁等跨江通道将加速建设,江河的物理隔阂意义将被大大压缩,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汇聚和扩散,城区经济腹地随之扩张。而市区与毗邻地区公交线路的开通,公共自行车、城市慢行系统等向永嘉、龙湾、瓯江口等地区延伸,将使两岸往返方式更加便捷,加快“空间一体”的步伐。
交通先行,带动城市景观和配套设施协同发展。今后,温州将以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为轴,谋划两岸对相辉映的沿江景观带建设,打造全国跨江城市景观建设的新标杆。将以瓯江及两岸景观步行带为纽带,规划建设一条公共空间轴,串起沿江公共空间节点,让沿江景观互相呼应,多种公共空间功能互补。两岸水、电、路、气等市政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加快同城同质、共建共享。这其中,江的北岸将突出公共民生服务补齐短板;江的南岸将突出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品位。
方勇军说,加快两岸协同发展,不仅要利用基础设施一体化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必须统筹考虑两岸区域内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益,避免同质竞争。要统筹两岸区域内产业发展,推进各地符合产业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向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等产业主平台和小微园转移,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都市核心区产业转移机制、区域间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加快瓯江两岸产业布局优化提升。
三年可期,且待瓯江两岸沿线打造出靓丽风景线、品质生活带和繁华新中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