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寿洛在弹琴
“前不久,我曾祖马寿洛(马祝眉)先生的6首琴曲收录在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出版物《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这对我们马家来说,是一件大喜事,能使马家的琴声得以保存和流传。”今天,马家传人、我市书画名家马亦钊先生详细地介绍了此事。
马寿洛89岁高龄留下6首琴曲
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简称:《绝响》)收录了78位老琴家的645首珍贵曲目和61段珍贵录像,共86张CD、DVD,同时配套出版《绝响》一书。《绝响》收录时间跨越整个20世纪,收录地域放眼世界,填补中国古琴音乐史的空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古琴历史音像集合型出版物。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家珍、副会长王鹏对《绝响》项目表示极大的肯定。
《绝响》中的第一张CD就是马寿洛的古琴专辑,共收录了他的《风云际会》、《凤鸣朝阳》、《客窗夜话》、《双鹤听泉》、《梧叶舞秋风》、《渔樵问答》等6首琴曲。1869年出生的马寿洛是《绝响》录音琴人中年龄最大的,他在1958年89岁高龄时留下了这6首曲目。
在古琴的各种录音中,老一辈琴家留下的录音最为珍贵。1956年开始,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查阜西(1895—1976)率领王迪、许健组成的三人小组遍访全国23地83位琴人,留下了285曲古琴录音。
据《查阜西琴学文萃》和《查阜西文集》记载,查阜西和探访小组于1958年10月30日来到温州,专访古琴名家马寿洛。马老坚持要他们住在他的家中。当晚马寿洛演奏了《风云际会》、《凤鸣朝阳》、《渔樵问答》等琴曲,虽89岁高龄,但音节不乱,也不显得疲乏,实在可贵。古琴探访小组当时将琴曲录音等资料存档,并撰写文章记录采录过程。
马氏家族古琴艺术历史悠久
以温州“书画传家三百年”著称的马氏家族,在古琴方面有深厚造诣,我市书画名家马亦钊是马氏家族第十三世传人,马寿洛是他的曾祖。当他得知曾祖的6首琴曲收录在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绝响》后,非常高兴,“之前,马家的书画、家风家训已被世人知晓,但古琴方面的造诣还未能引起很大的关注。这次曾祖马寿洛的琴曲被挖掘,收入《绝响》中,得以保存和流传,是我们马家的一大喜事、盛事,可喜可贺”。
马氏家族成员不仅精通书画、篆刻、中医,还擅长古琴演奏、制作。说起马氏家族的古琴艺术要从马寿洛的父亲马兰笙开始。
马兰笙是一位精通古琴、书画、篆刻、中医的文人,别号娱琴子,启蒙于徐茝生,兼学于仙岩圣寿禅寺孤峰和尚,不仅能弹琴,还能制作古琴。他著有《友石山房琴谱》。
马兰笙的学习古琴艺术过程颇有意思。马亦钊介绍,《查阜西琴学文萃》和《友石山房琴谱》中记载,马兰笙的祖父马蔚霞在北京向一位山东人学得琴曲,回到温州之后,传给永嘉人徐茝生。马兰笙出世较晚(1834年),因此未能直接得到祖父的传授,在二十多岁时通过徐茝生得到“家传”的。之后,马兰笙又传授给了马寿洛。
马寿洛
马寿洛(1869—1962),字祝眉,谱名隽诜,晚号菊叟,马氏家族第十世,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工诗文,擅隶书,善奏古琴,通中医;浙派古琴名家,在音乐方面著有《春晖堂琴谱》、《桐君录》。
马亦钊介绍,《春晖堂琴谱》全卷收录了各家的古琴曲调,至于古琴原理,并未述及。于是马寿洛再著《桐君录》,说明其原理,含集论、琴律述、历代琴谱序言共三部分,分成三册,合十余万字。
马寿洛用过的古琴至今完好
在马亦钊家里,保存着曾祖马寿洛使用过的古琴“潇湘夜雨”。马亦钊说,曾祖叮咛子孙此琴数百年来为马氏家族传世之物,千万不能出售。
马亦钊介绍,从琴的造型及木质的大致年代可知是宋代制品。虽然琴面颇圆,似为唐琴(所谓“唐圆宋扁”),但宋代亦有许多琴模仿唐代风格。之所以推断为明代修复,是由于琴漆混以瓦灰,而非鹿角霜,此乃明代特色。琴底留有《潇湘夜雨》字样和《王锡治》印章,显然年代久远,可能也为明代所刻。琴底黏贴名签,就是曾祖祝眉公手迹。
“可惜现在马家儿孙无人继承家学古琴艺术,实在缺憾。”马亦钊遗憾地说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