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温州:再造发展新优势
2017年09月13日 06:46:3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9月13日讯 9月5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社会力量办体育“国字号”改革试点落户温州。五年来,这座靠改革起家的城市,一刻都没有放慢改革的步伐。

  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添动力,温州先后承担53个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这些探索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近五年,以改革为牵引,温州有效应对局部金融风波,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6%,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金融生态基本修复,社会信用不断完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温州着力强基础优环境。全市梳理出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竞争力等九块短板。针对性地部署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推行“科技创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企业上市十条”“优化营商环境十条”等创新举措。五年来,培育和引进“国千”“省千”人才总数居全省第三,新引进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万亿元。如今,一批信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温杭高铁、苍南三澳核电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为转型发展夯实了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温州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2012年起,温州纵深推进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全国首批民营银行、首部民间融资管理地方性法规等16项先行先试成果,其中9项在全国或全省复制推广。引金融之水灌实业田,全市各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医、社会力量办体育等新模式陆续兴起;以“三位一体”为代表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突破区域发展限制,温州主动搭上浙江“走出去”的强劲脉搏,创新开放机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目前,38万温州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建成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228家中国企业入驻。通过设立海外温籍侨团、乡情驿站和世界温州人圆桌会议等,让温州人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温州新发展的独特优势。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温商回归(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4000亿元,为温州发展注入新动力。

  再造发展新优势,温州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在“三位一体”作风巡察和万人评议机关基础上,打出“红色系列”组合拳,开展比学赶超现场观摩活动,全市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干事创业热潮。今年以来,一场新的效能革命全面展开,纵深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和部门审批向政务“一朵云”集聚,在全省率先实施“四个一”创新工程。群众和企业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对改革成效满意率达到86.6%,温州营商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改革创新不停步 先行先试勇探索

  大美温州铸就铁三角发展新优势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银行不良贷款率从最高时的4.68%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26%,2016年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59个地市级排名中位列第三……

  5年前,谁会想到,发展一度跌宕起伏的温州,能够交出这样一张靓丽的成绩单吗?

  浙南热土,重新出发!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温州将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全局和时代的发展中精心布局、精准把握。特别是近年来,温州持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先后承担了5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改革试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在瓯越之滨拔地而起:以金融综合改革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民政综合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项项“全国试点”办成“全国示范”。改革,以一持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我们凝眸这一幕,从金融风波风险先发,到金融改革率先突围,温州大胆试水金融服务新模式,推行企业融资难“新解法”,金融生态基本修复,信用体系逐步完善,民间融资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如今,以推进企业上市为重点的第二轮金融改革已吹响号角。

  我们注视这一刻,随着“改革强省”强音奏响,温州加速释放改革红利。前不久,温州率全省之先实施政务服务网“四个一”创新工程,推出“一站导引”“一网通办”“一库共享”“一端服务”四大举措,让“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市县乡村四级延伸,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成事。

  七山二水一分田,如何耕耘出亮点纷呈的成绩单?温州的答案是:以创新开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面对历史发展的沉疴旧疾,温州坚决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全市因势利导,在“六城联创”中,率先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在“三改一拆”中,率先推进“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在“五水共治”中,率先推进水岸同治,一块块城市疮疤转变为亮点区块。

  2016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垃圾河、黑臭河。5年累计拆违1.2亿平方米,绿化造林56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平方米,大气环境优良率达95.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9.9%,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以新思路谋发展,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方寸之间,聚变万千。翻开温州地图,“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空间格局加快构建,“5+2”亮点区块形象初展,瓯江口、浙南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成为开发热土,新的动能正在加快形成。浙南·云谷、威马新能源、奔腾激光、正泰物联网传感器等高新项目云集,一批以信息经济、智能制造、物联网、激光光电、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5年变革,温州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4%,成为发展新引擎。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温州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75%以上用于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独特优势,温州在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改革中,走出了4条清晰的路径,让数百万群众畅享改革红利。

  温州人知道,只有文脉不断,才能在获得感中更多地品味出幸福感。3年前,温州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开出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实体图书馆——城市书房。此后,长明瓯江两岸的阅读灯火,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全城,拔节生长成心灵的栖息地。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一行考察温州时,忍不住感慨:温州城市书房是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布局、环境和服务样板。

  瓯江南北处处生机。审视当下,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温州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巩固提升全省“铁三角”地位。

  从金融改革到信用建设

  经济活力蓬勃向上

  近年来,温州金融持续呈现出“指标上去、风险下来”的良好发展态势。温州银监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温州全市银行机构账面不良贷款余额187.88亿元,不良率为2.26%,连续3年实现双降。

  不良贷款率连续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综合改革的强力推进。5年前,温州吹响“金改”号角,率先探路闯关,各项创新举措不断。这5年,温州实施的“全国率先”改革项目总计达到了16项,为全国金融改革作出大量创新探索。“温州指数”监测网络、 “三位一体”农村互助组织、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等9个方面的举措探索成功,在全国或者全省部分地区获得复制推广,协助众多企业走出困境。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近年来,温州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温州市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在各级审批中心、民间借贷中心和“信用温州”官方网站开放“一站式”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自去年10月开通以来,累计查询量达100多万人次,日均约5000人次。

  围绕信用建设,温州创新不断,率全国之先建成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初步实现对民间金融市场交易行为非现场监测;率全省之先推出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测算、核定各大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总额及企业的对外担保总额,有效遏制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等现象……不久前,温州荣获2016年度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综合信用指数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名。

  从一度因民间借贷风波陷入信用低谷,到如今跻身全国信用城市前三甲,在“信用+金改”模式的创新引领下,温州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信用和银企信心不断回升,经济活力日益凸显。

  从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

  城市面貌美丽蝶变

  “没想到这把年纪还有望住上新房。”9月6日,67岁的瓯海区应潭村老人王时云戴着安全帽走在乡间小路,路的尽头,他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屋已是一片废墟,只有孩提时种下的桉树依旧挺拔屹立。而另一边,将要搬入的三郎桥新区安置房建设正如火如荼。

  “听说这里以后要建公园,我们可以经常来逛一逛。”王时云所说的公园,正是规划中的三垟湿地公园。

  自2011年三垟湿地公园升级打造温州城市“绿肾”以来,三垟街道9个村、4300余户村民, 138万平方米的房屋完成征迁。王时云便是其中的一分子。

  完成征迁后,三垟湿地公园将打造成为集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计划2018年底基本建成。

  这是温州沿着“大建大美”路线图,全面奏响城市转型“蝶变曲”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温州从“违必拆、六先拆”到“三改一拆”逐步升级,大力拆除违法建筑,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整治“四无”生产经营单位,以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10月起,更是打响了全城动员的“大拆大整”攻坚战。

  自2016年10月中旬至今年8月23日,温州全市拆除违法建筑2818.83万平方米;整治“四无”生产经营单位230158家;市区旧市场整治提升搬迁处置率达84.9%;城镇D级危房实现治理率100%,农村D级危房全部腾空,并实现治理率达69.96%;2017年全市城中村改造已签约61338户、已拆除23634户房屋。

  这些拆后土地,为“大建大美”提供了战场,为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为赶超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有机更新在温州连片成景:瓯海拆迁闲置土地变身公共体育场,日日人气爆满;洞头南策岛实现居民整岛搬迁改造;瑞安滩涂上崛起高新小微园;永嘉千年瓯窑文化特色小镇生机勃勃……一幅幅美好蓝图徐徐展开,一个全新的温州已然呈现。

  从简政放权到“最多跑一次”

  办事体验优化加速

  有人说“看温州发展,眼光就应该盯紧温州人”;如今,看温州变化,镜头就应该锁定“有为的政府”。对此,在国外生活了11年的阿联酋温州商会副会长袁晓克感同身受。他原本预留了一周时间办理换领护照、不动产登记手续、补缴个人社保等3件要紧事,结果一天就全办妥了,而且每件事都只跑了一次。

  8月21日上午9时,袁晓克来到温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事大厅,办理护照换领手续。他通过“自助填表机”半分钟就完成了信息登记,走完指纹采集、材料受理等流程,前后只花了半个小时。

  当天下午2时30分,袁晓克又来到瓯海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两套房产的不动产登记手续,一名工作人员上前主动提供服务,袁晓克按照对方说的流程很快填好所需表格。负责材料预审的咨询员上前核对材料齐备后,袁晓克在窗口很快办好所有手续。

  离下班还有一会儿,当天下午5时15分,袁晓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温州市社保征收中心补缴社保。结果,从提供身份证调取历史缴费记录,到刷卡支付完成社保补缴,用时不足15分钟。

  全新办事体验背后是一项项数据的递减:2014年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723项减少到4168项,特别是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精简幅度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在权力清单保留1003项审批事项基础上,再次缩减262项,精简比例达26%。截至目前,温州市共已推动两批41家、252项政府职能向150个社会组织转移。

  而针对改革中的难点、堵点,温州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大数据管理中心,在全省率先设计并实施一站、一网、一库、一端“四个一”创新工程,全面打通44个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温州还探索将“四个一”创新工程与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体系建设相结合,让群众办事在家门口就近跑一次即可。

  从城市书房到文化礼堂

  文化底蕴温润心田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温州每年把财政支出增量的75%以上用于民生,着力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在文化等领域不断谱写新篇章。

  2014年,温州第一家城市书房亮相街头,吸引市民驻足。随后3年,城市书房在温州市区遍地开花,用书香装点了市民生活。

  “有老人、有小孩;有的人看书、有的人做习题,大家都安安静静……”在县前城市书房做了3年门卫的鲁家亮说,他目睹了城市书房的变化:每天清晨就有读者推门而入,夜半时分仍有市民徜徉书海。更动人的是,很多外来务工者告诉他,在这里阅读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从2015年开始,城市书房已连续3年成为温州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如今,全城累计建成27家城市书房,接待读者超过200万人次,借出图书160万余册,逐渐营造出温州人浓厚的阅读氛围。亚马逊中国“2016年中图书排行榜”显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温州位居“最爱阅读城市”第3位。

  城市有“书房”,乡村有“客厅”。如今走在温州乡间地头,一座座被称作“村庄客厅”“乡愁基地”“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载起了村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从2013年启动建设,到今年8月,温州已累计建成1117个农村文化礼堂。到2020年,温州所有中心村都将拥有自己的文化礼堂,惠及全市80%以上的农村人口。

  天天有人气、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盛会……眼下,温州文化礼堂正将文化“种”进农民心田,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从城市到乡间,温州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推进,文化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创造正不断释放新鲜活力。

标签: 温州;改革创新;改革;综合改革;发展;书房;城市书房;社会力量;...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9132963832783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