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0日讯 涵养文化,积蓄的是发展的力量。
温州市首批“温州工匠”日前正式揭晓,来自温州传统工艺、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39人获此殊荣。传承“百工之乡”传统,“温州工匠”们为发展注入新力量。
这周,“城市·记忆”鹿城区“大拆大整”专题摄影展在米房创意园开展,镜头里记录的不单单是建筑和城市格局的变迁,也记录着与时光偶遇的城市文化记忆。驻足观展,更多的人在追忆中展开对未来白鹿城的美好期许。
上周,温州市委党校2017年第二期中青班开展夜学,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学员们,立足文化思索发展之钥、立足本职谋划行动,纷纷表态:深入学习挖掘温州文化、温州人精神内涵,并加以传承和创新。
串联这一系列的行动,我们发现,它们的背后,都有着“文化”两字。
瓯越文化如何丰富内涵,助力温州城市再造形象?“温州模式”如何传承提升,引领温州再创辉煌?各地在行动,也在探索。昨日,记者邀请温州市各界人士广开言路,为温州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珍惜“温州模式”的历史和现实的效应
——市决咨委委员谢浩
“温州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改革转型的重要旗帜。“温州模式”在整个中国改革发展史上永放光彩;“温州模式”的历史性作用已经载入史册无法抹去;我们珍惜温州模式的历史和现实的效应。
“温州模式”是实践的产物,是温州人民的伟大创造。曾经的“温州模式”在实践中有五字口诀:“闯、民、创、商、放”。其中,“闯”必然提升为“创”,而“放”则呼吁顶层设计时的包容。
进入新世纪后,温州经济发展放缓,部分是因为外部环境改变,部分是因为“温州模式”的内核,即“民本、市场、实体”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升级。
建议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与放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国家时尚智城打造与模式内核升级的关系等,坚持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这个温州模式内核,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民间活力,全力打造温州发展升级版。
以文化自信引领“大建大美”
——温州医科大学胡臻
温州在全省“铁三角”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温州在改革开放后凭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闯出来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温州通过“大拆大整”一定会达到“大建大美”的辉煌。通过“大建”可以把温州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但是要把温州建设成“大美”离不开文化建设。要把温州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真正得以提高,离不开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个性、魅力和创造力形成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非凡意义。以文化自信引领都市文化大发展,加强温州在全省“铁三角”地位的文化内涵建设,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建议,在“大建大美”中,要总揽温州全域文化发展大局,发挥温州区域文化特质的优势,进一步做好“瓯居海中”的海洋文化、伴水而居的塘河文化、古宅深院的耕读文化以及丽山秀水的生态文化等,做好温州大都市区的文化布局。
向新的“现代商业精神”升级
——温州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健
“温州模式”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敢为人先,依靠市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温州模式”有其历史地位,但是“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必须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地创新温州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创新其精神内涵。温州模式曾经的精神内涵是“四千精神”,即“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这是符合当时制度环境不健全时代的特点的,但在今天制度环境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升级,向新的“现代商业精神”升级,即“创业创新、冒险竞争、诚信公平、服务互利”,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良性的商业文化,在实践中指导企业家持续发展,重拾信心。
从文化着眼寻回发展的力量源泉
——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谢中榜
文化是“温州模式”的源头,要以系统全局的眼光去找问题、谋出路。“温州模式”并非单独割裂的经济学、社会学对象,“温州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背后必然存在着维系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生态系统。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温州模式”研究时,更加重视道德、伦理、习俗、信仰等要素构成的温州文化生态链,重新寻回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温州网-温州日报 夏晶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