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紫菜下苗的时节。
苍南大渔湾,有7万多亩“海上耕田”。记者近期前往探访时,海湾里密密麻麻插满竹竿,犹如千军列阵,格外壮观。不少渔民开着小船穿梭其间,把一排排紫菜苗固定在竹竿上。
有别于前两年养殖户因争夺养殖海域而大打出手的是,今年的大渔湾显得格外平静。这是苍南养殖用海二级承包改革带来的成效。而且,这项由当地自发探索实施的改革,还衍生出了不少新效应。
“驻海干部”不用天天出海了
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路下到海边,苍南赤溪镇养殖户陈素琴一家正忙着制作养殖紫菜的竹排。
“今年还会发生抢占养殖区的事情吗?”
“不会了,大家手里都有养民证,该在哪里养就在哪里养,分得很清楚,可以安心准备下苗。”陈素琴笑着回答。就在去年下苗前,她家还因为养殖区界限纠纷与别人打了一架。
这句回答,让一旁的赤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廖诗超也安了心。
“换作前两年,这个时候你找也找不到我。”廖诗超介绍,那时候他基本上都在大渔湾海域巡逻或“劝架”,仅去年就累计下海100多次。由于经常下海,他被同事们戏称为“下海干部”。
大渔湾是我市五大海湾之一,位于苍南赤溪镇和大渔镇境内,紫菜养殖面积高达5万亩。两镇下辖的26个村居中,大约有20个村居涉及紫菜养殖业。
“长期以来,渔区群众把浅海滩涂当做‘门前海’,认为谁先占有就是谁的。近年来,抢‘地盘’现象日益凸显,有些养殖户在海上直接就撞船打了起来。
为破解养殖用海乱象,去年县海洋与渔业局联动赤溪、大渔两镇,着手创新实施大渔湾养殖用海二级承包工作。将国有养殖海域发包至村集体组织,再由村集体组织发包至养殖户。县海洋与渔业局为养殖户发放养民证,确定每户养殖区的经纬度坐标,避免因养殖区交叉而导致纠纷。截至目前,县海洋与渔业局已为大渔湾海域发放养民证1194本。
“去年镇里还发生需要镇级层面调节的养殖用海纠纷50多起,今年就基本没有了。”廖诗超说,今年9月份以来他只下海几次,主要是例行巡查。
他眼前的大渔湾,微波粼粼、金光闪耀,如秋静美。
改革为村庄致富筑起“码头”
码头,是渔船的依靠。
让赤溪镇小岭村党支部书记杨茂可引以为傲的是,在他任上,村里终于建成了一个属于本村的码头。新码头是混凝土结构,占地一亩左右,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片的紫菜养殖区。
这个码头的建设,受益于养殖用海改革。杨茂可介绍:“以前村集体经济没有来源,一直建不了码头,今年建码头的10万多元启动资金,就是村里去年从养殖用海二级承包租金中获取的收益。”
记者了解到,大渔湾养殖用海二级承包制度规定,养殖户承包养殖区需要缴纳租金,今年初定每排(相当于1.6亩面积)200元。主管部门收缴的租金,50%返还至村集体作为村集体建设资金,30%作为乡镇政府管理经费,20%作为两家国营公司日常管理经费。
大渔湾沿岸的20个紫菜养殖村,2016年以前基本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我们镇13个渔村中,有12个村去年分别获取返还金10万元以上,一次性集体完成了薄弱村‘摘帽’。”赤溪镇党委书记陈宗灶说,这项改革让全村群众都受益。
经测算,今年大渔湾沿岸20个养殖村平均每村可以获得约15万元返还金。有了收入,这些村子纷纷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有的修建村民广场,有的修建道路,有的完善村庄绿化,有的给村民购买保险……
改革,为这些村庄致富筑起了“码头”。
养殖户有了“蓝色信贷”支持
驱车前往大渔镇,记者遇到了养殖户林礼干。他正与苍南农商银行金乡支行相关负责人交谈着贷款事宜。原来,他今年准备养殖紫菜30排,属于当地的养殖大户,这一季需要投入大约16万元成本。
让他欣喜是,今年只需凭借自家的养民证,无需担保就可获得贷款。这项信用贷款被称为“蓝色信贷”,是由大渔湾养殖用海改革衍生的助农金融产品。大渔镇副镇长李加进告诉记者,为破解养殖户融资难问题,镇党委、政府与苍南农商银行金乡支行合作,推出养民证信用贷款政策,为当地紫菜养殖产业发展开拓了金融支持新渠道。
“有养民证的话,我们可以凭它登记的养殖规模精准测算养殖户的投入和产出,为信贷发放提供更准确的依据。”苍南农商银行金乡支行行长杨崇树说,今年6月下旬以来,他们已经为300户养殖户授信,并已向其中100户发放了800多万元贷款。
蹲点手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苍南养殖用海二级承包改革还具有强化国有海域有偿使用意识、完善大渔湾养殖海域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海域生态保护等积极意义,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养殖用海改革的新路子。
改革的目的在于化解社会矛盾、打破发展桎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增进人民福祉。苍南养殖用海二级承包改革,解决了现实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体现了改革的意义和魅力。同时,它也彰显了温州人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不少改革领域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点赞。期待这样的改革再多一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