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基层党建新亮点:一本“代表日记”里的先锋精神
2017年11月28日 08:38:47 来源: 温州网-温州日报 叶凝碧

  在温州铁路南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大楼内,宋玲华(中)与党员群众交流参会所见所闻所想。资料照片苏巧将摄

  温州网讯 “真不好意思,声音哑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宋玲华一贯高亮的嗓音有些沙哑,透着疲惫,但她依旧努力抬高音量,笑着打招呼。

  从10月26日回温到记者采访时,宋玲华已经马不停蹄地做了63场十九大精神宣讲,还“开张”了“宋玲华党代表工作室”。

  作为有着30多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出席党的十九大的宝贵经历,令她倍感“退休不褪色”、使命沉甸甸。因此,尽管做过声带息肉手术,宋玲华还是紧锣密鼓地排起了到各地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的行程。

  宋玲华随身带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在这个“掌中宝”里,她用手绘的表格细细记录着每天上午、下午、晚上的安排。到企业宣讲、到工作室接待群众、进社区走访联系群众……每一个安排都指向同样的准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温州新实践当好“红先锋”。

  日记一:凌晨2时的“备课”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基层党员应该如何冲在前头?因为有十九大代表这个特殊身份,宋玲华觉得眼下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是开足马力去宣讲十九大精神、宣传与会心得。

  在她的“代表日记”里这样记录着:10月26日下午,从北京抵达温州,晚上,在瓯海景山街道做第一场宣讲。

  “当时我下了高铁已经是下午4时43分了,五点半就赶到了景山街道,匆匆扒了几口饭,就与街道及村居干部分享参会感受。”宋玲华说,为了让基层党员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更深刻的领会,今年64岁的她,前一天凌晨2点多就起身了,借着酒店房间昏黄的灯光抓紧“备课”。

  “在我宣讲时,台下没有人玩手机,大家都听得非常投入。”能有这样的反响,宋玲华特别高兴,连说“值了,值了。”她又打开微信里“新的朋友”列表,“你们看,这些都是刚加为好友的基层党员群众和志愿者,有的说想向我进一步了解十九大精神,有的表示想和我一起做公益。

  宋玲华的每场宣讲之所以“人气爆棚”,离不开她的一箱神秘“教具”——装有从会场带来的报告、文件袋、笔和代表证、出席证等物件。“每一件都特别珍贵,一看到,就涌起我参会的回忆。”借助它们宣讲,就是为了让听众从细节中体会简朴的会风和从严治党的精神。

  这些“压箱底”的宝贝,宋玲华却不打算私藏。“都会捐给瓯海区档案馆。因为我能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离不开温州广大党员群众对我的支持关爱。希望这些物件能激励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当先锋模范。”她说。

  日记二:党代表工作室的分量

  “代表日记”一页页翻过,到“10月31日”这天宋玲华停了下来,显得很兴奋,对记者说,“先给你们看一段视频。”

  视频里,一身红装宋玲华揭下牌匾上的红绸。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大字:宋玲华党代表工作室。字的前方,有一枚大大的党徽。镜头一转,工作室里面,墙上贴着“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的红底金字。镜头下移,是两张办公桌、一本“闲事簿”、几张会客椅,陈设简朴。

  就是这一天,宋玲华党代表工作室在瓯海区景山街道繁荣社区正式挂牌了。“这在我心中分量很重!”宋玲华把工作室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层阵地、作为联系基层群众的重要阵地,向群众发出盛情邀约:“随时欢迎大家来这里找我,一起把十九大精神领会透、贯彻实,一起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得更扎实。”

  党代表工作室的“分量”,其实早已在这位基层老党员的日常行动里积淀。

  看日记里“11月3日”那天,备注栏里写着“爱心亭”。“那天清晨,我们在瓯海区景山街道繁荣社区的爱心亭里,给老人孩子、外来务工人员、环卫工人们端些热粥小菜。”宋玲华平淡叙述,因为对她来说,这只是一名基层党员的“小日常”。

  但如果把这些“小日常”量化,那便不再“平淡”——10年里,宋玲华制作了15000多个环保袋分发给社区群众;她退休后至今共捐资18万元;她是“阳光春暖义工队”的发起人之一;她设立“宋玲华慈善公益基金”……

  “做好慈善,我能力有限,但聚沙成塔。做名党员,我永不退休,起好带头作用。”说这句话时,“红色先锋”宋玲华抬高了音量,掷地有声。


标签: 温州;党员;群众;交流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