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瓯海区
改革话题:改出活力 革出创新
如何保持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翻开瓯海的改革档案,就会找到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第一个实行承包责任制的“燎原社”在瓯海诞生;改革开放后,瓯海一批农民辛勤作业,创办了全省第一个米市;1985年,全国第一家外向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此落户……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瓯海人的改革从未止步。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瓯海正有力抓住“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牛鼻子,深耕改革试验田,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实施农民资产授托贷款、加快农村农业转型,为建设“科教新区、山水瓯海”,走出一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路径。
瓯海新城华丽蝶变。杨冰杰 蔡温瑞 摄
推进基层政务公开
打造“阳光政府”
改革,先从政府做起。
1月底,一场为期3天的全省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推进会,在瓯海隆重召开。作为东道主,瓯海分享了“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的做法和体会,来自全省各地的7家试点单位120多位与会人员为此频频点赞。
什么是基层政务公开?顾名思义,就是把政府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的所有信息晒出来,让百姓看个明白。
去年5月,瓯海入选全国100个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试点县(市、区),承担起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救灾、市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义务教育和为民办实事等九大领域试点任务。自此,一轮改革攻坚在瓯海政府部门启动。
在政务公开事项梳理上,瓯海率先完成事项梳理353项;完成各试点领域25份政务公开标准初稿,发布全国首个民生实事领域政务公开标准;在事项审批过程中,实现“网购式”全程透明公开,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65个……
以公开为手段,以服务群众为目的,瓯海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撬动作用,助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政民互动等领域改革,着力为民谋实惠。
“政府行使职权时,就应像冬日的阳光,让百姓感受到清新透明、温暖亲切、满意信任。”推进会上,瓯海区有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建设“阳光政府”、实行政务公开的意义所在。
如今在瓯海,群众想要了解政府工作,可以到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看看信息公开网站、翻翻对外发布的《政府公报》;想要了解相关政务,可以到“政府开放日”活动现场听一听。
为了畅通群众知情渠道,方便群众参与监督,今年初瓯海还成立了“市民参政智囊团”、推行第三方列席政府会议制度,让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们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改革不断推进,瓯海的“政务公开+”模式正催生实体政府和“网络政府”的融合。如今,瓯海已完成所有政府部门网站整合,“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将上线试运行。
海外侨胞通过“警侨之家”连线家乡,一致点赞。
“最多跑一次”改革
掀起“网络革命”
办事速度快了,窗口排队短了,资料分量少了,有关证明免了,出来办事近了,手续可以“欠”了……如今在瓯海,人人都能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变化。
去年开始,瓯海区坚持改革先行,勇于突破创新,搭起一个台、编好一张网,掀起了一场“最多跑一次”的“网络革命”。
运用“互联网+”思维,瓯海以“网络下单”“淘宝服务”为借鉴模板,在“最多跑一次”平台上,推出“网上申请、快递送达”“网上预审、现场办结”“全程电子化”等多种网络服务菜单,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电子归档”的全流程无纸化操作,让群众体会到“足不出户,执照到手”的便利。
利用“互联网+”优势,瓯海在侨乡丽岙街道设立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警侨联络室”,通过海内外联络点实时互通,实现“不用回国、不需出门、不跨辖区”就能办成事。一年来,为华侨提供咨询500多次,帮助华侨解决证件办理、恢复户口等难题20多件,让万里之外的华侨享受“零次跑”。
创新“互联网+”服务,瓯海“最多跑一次”改革还往微信平台延伸。区人社部门推出“微信报到”服务,高校毕业生只需发送材料,便可轻松获得报到备案表;区商事登记窗口推出“微信客服”服务,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办事……
改出实效,革出活力。目前,该区“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至1122项,覆盖比例达94.5%;运行“一窗受理”机制,综合受理各类办件12万件;涉及多部门的办事项目平均办理时限缩短50%以上,申报材料减少30%以上,其中206个事项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瓯海区“市民之窗”自助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农村“三位一体”改革
走出富农新路
节前早上8点不到,瓯海区娄桥街道半塘园的“老供销超市”就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农户将早上刚采摘的高山蔬菜、农家屠宰家禽等运送至此,清点、上架、出售……一天忙碌生计开启。
这是瓯海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中出现的喜人一幕。在瓯海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区供销社、农商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拧”成一股绳,共同组建了全国首家“三位一体”实体化平台——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瓯海“三位一体”改革以平台为发端。在形式上,农合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订单形式,打通生态蔬菜与老供销超市渠道网络,通过专车保鲜速运,将高山生态农产品第一时间送到供销超市网点,大大提速产销对接。并且,农合公司与103个薄弱村共同出资成立强村服务公司,将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纳入到利益共同体中,充分调动闲置劳动力,帮助薄弱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成功实现103个薄弱村“消薄”。
同时,农村“三位一体”改革聚焦“1+1+1>3”效应。通过整合资源,瓯海“老供销”迎来了“第二春”。2015年12月,由农合公司全资出资成立的瓯海供销超市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通过“百村百店百站”工程,投资100多万元对供销社基层服务网点设施进行整合,先后开办“老供销”便民超市45家,并对瓯海农商银行16家网点进行改造,增设供销功能,大受村民欢迎。另有242家农村社区便利店申请加盟。
深化农村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有效推动了瓯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联合发展层次、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创新合作经济方式,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发放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
农民资产授托贷款
盘活“沉睡”资产
花木、农村集体产权房、安置房指标、拆迁协议、合作社股东证……这些曾经“沉睡”的资产,如今凭借“一纸承诺”,成了瓯海农民手中随时可变现的财富。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手中的动产、不动产,因产权制度、登记流转制度不健全,无法直接转化成抵(质)押品,难以实现贷款融资。在瓯海,10万农户中,曾经约有1.5万户完全被银行拒之门外,另有近3万农户无法足额贷款。
2015年10月,瓯海率先推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让农户用自有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经由专门机构评估和托管,获得银行授信和贷款。
“再也不用为花卉博览园项目资金发愁了。”改革项目落地后,瓯海区丽岙街道的花木大户徐协春第一个尝到了甜头。他的两间集体产权房、花场里的116株名贵花木经评估,获得瓯海农商行授信1000万元。
“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并非一款简单金融产品,而是一种信贷模式的变革。在组织架构上,除了遍布全区48个网点的客户经理,瓯海农商银行还建立了225个联络站,聘请了225名兼职性质的村级协贷员,覆盖了所有开办此项业务的行政村,让普惠金融真正惠及村民。
此项改革后,一个村可以贷出多少钱?地处茶山街道、毗邻温州大学城的睦州垟村给出的答案是:7079.31万元。
深化金融改革,激活了农村巨量的“沉睡”资产。目前,瓯海区已有225个村开办该项业务,累计发放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7746户,累计金额29.65亿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