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温州乐清市,少习诸子百家,抗战时期投笔从戎。1949年前往台湾,先后执教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后旅宿美国,移居香港;晚年回归大陆,设坛讲学。2012年9月29日,在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资料图片
他,一生极富传奇,自幼聪慧,家学渊源,早年从军、从政、从商,继而投入文教事业,教化四方乃至终身;
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沟通互补融合,其著作等身,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
他,是我们敬仰的温州乡贤——南怀瑾先生。
昨天,正值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在其嘱托所建的上海恒南书院里,纪念大会如约而至。这里的每年3月,总会有满满的仪式感。今年,群贤毕至,多达500余人。他们虽来自天南海北各个领域,但都带着对南师一样的虔诚和向往。
书院的多功能厅里,南师的照片悬挂两侧,他一袭深蓝长衫,鹤发童颜,满面笑容,一派仙风道骨的古雅模样。
中间的大屏幕里,钟声响起,时长20分钟的纪录短片《百年南师》浓缩了南老一生,他好像又从书里,从我们的回忆里走出来了,一口不折不扣的乡音普通话,跃然耳边。
随后,各地各界贤达、南师友人、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忆念其殷切教导。未能赴约的嘉宾,也都一一撰文,请人代为念之。他们所述的南师往事,可以汇编成好几本厚书。“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其杰出贡献,意义深远。”众人还吟唱南师作词的《聚散》寄思:若心常相依,何处不周旋。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南师最大的功劳是他让这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感情,从中受益,改变人生……”
“今天那么多人在此缅怀,是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是一个热爱文化的大家庭。”
南师幼子南国熙感言,自己很庆幸有一位这样深受人怀念的人师作为父亲。“我们这个家族的子女,里里外外都称呼父亲为老师,二哥小舜有个名言:学生们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是一日为父,终身为师。对于这一点,老师常引用孔子的话,经师易得,人师难得。经师是讲知识,人师是做人做事的修养,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
在南国熙11岁出国前,南师写下了《诫勉幼子国熙赴美留学》一诗,诫勉他要胸怀大志,抛弃功名富贵的诱惑;脚踏实地,注重济世利他的实践。诗云:一生志业在天心,欲为人间平不平。愧我老来仍落拓,望渠年少早成名。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怜汝稚龄远道,强抛涕泪暗伤情。
深受南师启发的,还有温籍知名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每年的南师纪念日,他几乎都会来。“南老不仅是长辈、老师,更是我人生和事业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这些年,南存辉经历了太阳能风波、金融危机等多次危难,面对压力,始终保持平和心态,能用辩证眼光看待问题,心境越来越开阔。他说,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南师对国学的推崇,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当前温州要打造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我们当时创业时,没资金,没技术,没人才,靠的就是诚信,这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国理念道路,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经验,这时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和南师所有的学生一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恒南书院院长李慈雄也常把“老师”挂在嘴边,他清晰记得和南师生前最后的谈话。“老师要我出来弘扬中华文化,并说要结合历史、四书五经、佛法、道家等,开创出一条大道。因为整合一切学问,不属哪一家,我就报告说,这是一无是处,四不像啊!老师笑说,慈雄啊,你只要不断反省及谦虚,就不会有事的。等到我离开办公桌几步之远,老师又大声说,慈雄,你要用功!当时老师咳嗽很厉害,但又如此关心,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怀瑾学术研究会会长朱清时也是南师弟子,2004年见面时,对南老著述思想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但3个半小时的长谈几乎改变了他的处世态度。
他认为现代物理的主流学说,正好是佛学在两千年前所讲的。“自那次见面后近10年来,我每年都去拜访南师4到5次,这样的老人见一次,少一次,我珍视每一次与他的见面机会。”
朱清时觉得,南怀瑾让他的心找到了宁静,使他能不为个人得失忧虑,一心去追求他所认为的真理。南师去世时,他惋惜道:“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在他看来,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这些标签似乎都不算准确——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儒释道,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他最大的功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这么多人发现传统文化值得学习,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感情,从中受益,改变人生。”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周瑞金认为,南师是要在世界传承中华文化,解决当代西方国家遇到的难题。所以他在上海创办太湖大学堂,来结交整个世界文化。
“修铁路,更要修一条文化大路,我的事业在大陆”
“南老是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的催生者,他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吸收外资建设各项事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曾任温州市委书记的刘锡荣在南老百年诞辰之际,以一万多字的详尽篇幅叙述了金温铁路的修建始末。这其中,是他对南老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其实南老早就有致力家乡建设的志向。”1987年初,温州市副市长方善足访美会见南老先生,南老主动提出:“如果我有钱向国内投资,第一先建电力公司,其次是钢铁公司或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再次便是发展医药。”随后又笑言:“遗憾的是我非拥有巨资者,只是空谈理想而已。”
当时,温州机场建设已开工,南老便提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的神州铁路建设蓝图,建议投资修建金温铁路,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连接起来。
一年后,南老就从美国移居香港,毅然担当起金温铁路牵头人,“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80年,修了7次都没成功,这次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我们要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
为了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出严谨评估,南老在香港的寓所内闭门不出,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在《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中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思想:“组建一家铁路公司,由港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这家公司必须破除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
通过三四年的“公文旅行”,他终于在中国铁路建设的“禁区”开了道口子。1992年11月,中外合资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底,金温铁路正式破土动工。经过5年多建设,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可以说,这条惠及沿途16个县、1500万百姓的铁路,是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体制碰撞,是制度解放与束缚之间的制衡,不仅融汇了南老的智慧与心血,也见证了他心系家国的胸怀和远见。
南师弟子——老古出版社原总编辑刘雨虹感慨,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南师坐镇香港,只由门生往来两地间,担任传递沟通任务;工程完毕后,南师放弃合约中应得利益,功成身退,“人民铁路人民建,铁道利益人民享。”
“修铁路,不是投资,而是做一件社会福利的事,以此号召海内外及华侨回乡报效国家。”通车仪式上,南老没有回来,只做了一首感言诗:“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在倡导修建铁路的同时,为了帮助家乡发展医药事业和农业经济,南老还先后捐资设立“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和“南氏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的十年间,温州有120个项目获得南氏医药科技成果奖,包括曾任温州医学院院长、著名眼科专家瞿佳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得到了奖励支持;50个农业获奖项目,发挥了民间基金会对农业科技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2001年,根据国家对基金会规范管理的要求,两个基金会进行增资重组合并,定名为“温州市南氏医药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它开创了以民间方式奖励科技进步的先例。
可以说,南师之举不只推动了温州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更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有人建议南老应该回乡一趟,看一看他所作的贡献,看一看他催生的世纪路,老人摆摆手:“借余生,我想为中国人修一条大路,这一条路,就是文化大路。”
原来,文化复兴之路,就是南老“心忧意未平”的缘由。太湖大学堂,正是他修建文化大路的开始。
“10多年前我们建恒南书院,也是想作为先生弘扬中华文化基地之一,因建筑力求完美,耗时长达5年。南师说,房屋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不要等公路修好时,车子已跑不动了。岂知一语成谶,先生竟未能亲临讲课,令人痛悔无尽。把书院定名叫‘恒南’,是对南师的永恒纪念。”李慈雄不禁叹息道。
今日,我们怀念南老,不单为其博学,为其义举,更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000年,南老千方百计将数十年私人藏书,以个人物品名义从海外运至太湖大学堂图书馆储存,这些书是他历经千辛万苦为中华民族保留的宝贝。他不止一次说,“我的事业在大陆”,这是他在海外漂泊了几十年后最深切的体悟,也是他对祖国和平统一最真挚的回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