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干施岙村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
温州网讯 3月初,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前往乐清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带,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的温州样板。
日前,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姚高员专题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时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省其他地市在乡村振兴中,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探路·他山之石”联合采访组日前前往衢州和舟山,采访这两个“模范生”的独特做法。
我市现状
农业发展得到有效转型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制约
近几年来,我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为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市农业发展得到有效转型。目前全市已经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5万亩;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48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8家。2017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3193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20.3%。
我市全力创建美丽乡村。全市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美丽乡村先进县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2个、3A级景区村25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0个、美丽乡村风景线53条。
我市低收入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全市完成低收入农户认定22.8万人,在省内率先推行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扶贫。完成异地搬迁1.7万人,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已消除省定经济薄弱村1391个,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3169个。
但是,温州作为人口大市、资源小市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不到全国平均的五分之一、全省平均的二分之一,却要承担起920万人、占全省六分之一总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各类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也影响了温州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从“三农”工作本身看,存在“一低、两乱、三缺”的状况。“一低”是农民收入偏低;“两乱”是有的地方农民建房乱、乡村秩序乱;“三缺”是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这些问题,均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他山之石
衢州篇
乡村变身“强富美”,“生态红利”惠民生
成功经验:因地制宜俯下身子好好干
衢州是浙江的生态屏障,承担着“一江清水送下游”的使命。作为农业大市,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实现乡村振兴动能,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俯下身子好好干、好好变,是记者日前在衢州多地采访时的感受。
促深度融合,好一个“衢州样本”
衢州专门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合理划定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实现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同时坚持特色化和项目化相结合,做到持续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衢州市委农办主任蒋国强眼里,衢州最近几年一直按照这样的要求在做。在他看来,乡村振兴,就是要让百姓富、生态美,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生态促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最大限度释放“生态红利”,这样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农村的幸福感也提高了。
按照衢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衢州将坚守生态优势,以更高的标准优化人居环境,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把“点上美”和“面上美”统一起来,把小“盆景”变为大“风景”,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生态宜居的好地方,实现乡村的整体美、衢州的全域美。
衢州市还将大力拓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通过“运动休闲+康养度假+文化旅游”等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幸福产业发展的“衢州实践”“衢州样本”。
乡村休闲游,让江山“如此多娇”
在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汪氏宗祠里,挂着1000多名村民的合影。“这已经是我们村里第三次拍摄千人村民大合影了,这里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该村村委会主任邱红星说,大陈村是浙江3A景区村,移步换景,入眼都是景。
该村有300多户、1300多名村民,家家门口都有个漂亮的小木牌,上面写着包干区责任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邱红星说,大陈村民风淳朴,村民的院落大门白天几乎都敞开着,游客可以随便取景。
在前往江山市峡口镇枫石村的路上,沿途美不胜收。别看现在风景美,枫石村在七八年前还是个后进村,当时村里很多人以养猪为生,村庄环境脏乱差,村集体经济薄弱,干部群众人心涣散。2011年,该村党支部书记陆承江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民安装自来水。随后,他又筹划起村庄环境大整治。如今,枫石村村庄环境优美,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前年3月,陆承江兼任三卿口村的党支部书记,目前他正在谋划把三卿口村的古瓷旅游打造起来:“这样游客来了既可以体验、也可以住宿,村民的收入就增加了。”
护绿水青山,开化添“金山银山”
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有380多户,房子大多是自建房,几乎都带有大院子。 2016年,金星村开始对房子的外立面进行改造,还对古埠头、停车场、村庄道路进行“白改黑”、对农村电网升级“上改下”。如今,金星村绿树掩映、鸟语花香。银杏公园、文化墙、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已成为村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其实10多年来,金星村一直保护着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带头种茶,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茶农从最初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户,茶园也扩大到1000多亩,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6000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2.2万元。
和金星村比起来,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又是另一种风情。该村总人口965人,285户。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村建设,该村确立了“水岸风情、休闲下淤”主题形象,投资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集游客中心、亲子水上玩乐区、休闲垂钓区、精品农业种植区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园项目,吸引着各地游客。
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说:“在我们这里,既可以靠山吃山,又可以靠水吃水。绿水青山到我们这里,绝对就是金山银山。”
舟山篇
如何让美丽乡村从“盆景”变“风景”
且看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点睛之笔”
提起舟山,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处处是海的地方要建设美丽乡村,可能只能建成“盆景”,很难有大“风景”。但事实上,舟山具有“无中生有”的能力,能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发挥各地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
全域景区化,让“海上花园”更加美丽
舟山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位于东海沿岸。即将出台的《舟山市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透露,舟山将按照国际化、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绿色化“五化”要求,努力创出一种“依托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经营美丽海岛、共享美好生活”的渔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的“海上花园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舟山范本”和“海岛样板”。
曾经亮相央视《焦点访谈》的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完全是因为“无中生有”的美丽乡村而走红。
2009年之前,这里的农民还是以外出打工为生存之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艺术院校的教师发现这个独具海岛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地方,就把工作室落户这里,成为大学生采风基地。社区就琢磨着怎么吸引这些师生和游客,于是开始对民房和原有的明清老街进行改造,并且以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践基地、中国戏剧谷为载体,建设了集火车休闲车厢、渔人码头、休闲仿古老街等项目于一体的南洞旅游文化景观区,又引入文化产业,组建群岛美术馆和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新建社区还推进游泳池、污水处理站、移动公厕等配套设施,带动村民开展自主创业,创建农家乐餐饮、住宿一体化的模式。
如今,这里已经发展农家乐40余户、民宿客栈10多户。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有不少学生前来写生,有游客来这里休憩。
规划常创新,让“无名小村”变富裕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如何让产业根扎于乡土,让繁荣花开于乡野,让富裕果结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干施岙村给出的答案:创新规划,让“无名小村”变成“富裕村”。
干施岙村依山而建,环境优美,绿化率达到85%,是一个全生态农业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早前村级集体经济却极为薄弱。2008年李斌忠在担任干施岙村党支部书记后,在村里做足“土”文章。
李斌忠带领村委班子到各地学习考察,结合干施岙村的民俗文化资源,在村子里办农趣园、建“五匠”馆、造水上乐园,还推出了做篾竹匠、拉磨、做青饼、小猪赛跑等系列游玩活动,将干施岙由传统的农业村转变为乡村旅游海岛村。
村民还吃上了“旅游饭”,在自家门口出售土特产,出租太阳伞、烧烤炉,在村里开小店、办农家乐,收入可观。李斌忠说,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夏天有位阿婆仅靠卖玩具水枪,一天就赚了1000元。
去年舟山市渔农家乐营业收入26.16亿元,接待游客1057.9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和13.4%;全市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位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8.8%。
田园综合体,让“方寸之地”大有可为
去年,普陀展茅“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成功列入2017省级创建名单,舟山市普陀区农林水利围垦局副局长何孟辑被派到田园综合体担任执行副组长。在何孟辑看来,田园综合体到底怎么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立足于普陀区的实际,把资源禀赋用足用好,就会把“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建成一个集精品农业示范、乡村旅游、宜居宜业康养、农民增收标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形态。
“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是普陀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42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建设周期为3年。何孟辑接手田园综合体建设任务后,开始探索田园综合体产业支撑机制。他打算做精做强观音米、林地鸡、普陀佛茶、普陀兰花、农旅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村产业链,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何孟辑透露,他们力争3年时间,打造“美丽海岛”禅意农业,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和功能整合,实现现有产业和发展载体的升级换代,为舟山“三农”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全省开展海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普陀样板”。
专家感受
衢州舟山六点经验
可为温州提供借鉴
这次有幸跟随温州都市报“探路·他山之石”联合采访组一同前往衢州、舟山,了解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做法,两地有六点成功经验可以供我市借鉴:
1.发挥村干部积极性,谋划乡村长远发展。调研的这些村在村支书的带动下,充分抓住我省推进“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化”等政策的大好机遇,谋划村庄发展,申报项目、获取政府资金支持,改变村庄发展局面。像衢州江山市峡口镇为了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各项指标对全镇乡村实施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奖励挂钩,拉开收入差距。
2.充分利用乡贤资源,汇集力量助推发展。衢州枫石村通过修祠堂、做家族谱等形式唤起在外乡贤的乡愁,帮助反哺村庄建设。每年他们村会举行乡贤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村干部宣传村庄发展规划及项目,通过乡贤们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资源助推乡村发展。
3.政府规划串联村庄,村民市民参与建设。像衢州开化县实现多村抱团发展,在政府的规划引领、环境整治等政策的推进过程中,乡村的旅游等资源不断显现,吸引了村民就业创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4.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无中生有”。舟山市新建社区谋划村庄设计规划,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党员示范户带动发展、引导村民参与农房改造,引入文化创意工作室,实现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从无到有”,2017年接待客流34万人次。
5.乡村旅游特色可以“亦土亦洋”。舟山新建社区的乡村旅游充满创意和活力,即“洋气”。舟山干施岙村则充分发挥了“土”的一面,通过挖掘做青饼、体验做篾竹匠等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6.田园综合体建设可以做强做大。舟山田园牧歌综合体通过将街道、国有公司和村经济合作社三方入股形式,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建成后的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当地市民的乡村大课堂、亲子游乐场、健康养生区,带动当地农民创业就业。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周胜芳
记者札记
温州不缺绿水青山
期待更多“变现”良策
百亩河滩,胜过千亩良田,温州的河滩资源要大力开发。
在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的一句话:“我们这里的百亩溪滩,绝对胜过全国很多地方的千亩良田。”流经下淤村的马金溪只有短短两公里,每年水岸的租金就达50万元。
这让人联想到温州的楠溪江。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在温州境内的最大支流,楠溪江干流总长140公里左右,流域面积约249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岩坦溪、张溪、鹤盛溪、小楠溪、花坦溪和陡门溪等,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老实说,楠溪江的任何一条溪流,拿出来都比马金溪气派得多,但从总体收益来说,没有一条溪可以和马金溪相比。
下淤村是个很小的村子,面积只有1.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00多户,但在旅游旺季,游客每天可达1万多人次。因为该村把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一个很老式的水泵房,经过包装后,竟然成为一家非常有特色的民居:面水而居,烟云袅袅,让人乐而忘忧。
我们在感叹的同时,也在思考:楠溪江的资源禀赋绝对胜过下淤村,因为溪边就是颇具特色的民居,溪滩比马金溪宽阔得多,是露营基地的天然选择,但下淤村“靠水吃水”的本领,就比楠溪江强得多,是时候加强温州溪滩开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温州并不缺乏绿水青山,但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各级政府都要考虑的,因地制宜发挥河滩的效益,就是途径之一。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多地在把绿水青山“变现”的过程中,靠的是政府的规划、村庄“一把手”的努力、对项目的提前谋划、项目执行过程村民的大力配合等。温州也该加油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