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温州规范乡村河道整治:生态治理唤回梦里水乡
2018年04月11日 05:55:2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朱智翔 俞侃

1.jpg

穿过田野的温州白门河。 章华礼 摄

  浙江在线4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朱智翔 俞侃)蜿蜒曲折、绕村而过的河流,是江南水乡百姓的集体记忆。饮用、灌溉、行洪、垂钓、嬉戏,乡村河道载满了人们亲水记忆,曾是美丽乡村中最灵动的风景线。

  近年来,我省通过治水攻坚,乡村河道水质改善明显,美景再现。但是一些地方在模式化的治理与工程建设中,使原本形态各异、特色明显的乡村河道,趋于同质化。弯弯的河流变成了笔直的河道,岸边原生的林木被新植的草皮取代;人们在河边重金建起了人造景观,却少了原生态的水乡风光。

  为倡导自然生态的河道治理理念,近期,浙南水乡温州出台了全省首个专门用于规范乡村河道治理的文件——《温州市乡村河道治理指导意见》,提出要遵循“八忌八宜”,修复水生态系统,保留水乡原貌,助力乡村振兴。

  八忌八宜 转变理念

  “忌直线河岸,宜弯曲天然;忌规则断面,宜形式多样……”在3月底的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上,温州水利部门专门介绍了《乡村河道治理“八忌八宜”指导意见》,并进行了全面解读。

  八组图片,八种理念,讲解深入浅出,会场上掌声不断。“八忌八宜,涵盖了乡村河道治理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通俗易懂又管用,拓宽了眼界。”一名参会的村干部说。

  “八忌”中提到的河流改道成直线、渠化硬化、滥植草坪灌木、去除地方特色、照搬城市建设模式脱离农村实际等,是近年来乡村河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典型。这类做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违背了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初衷。

  “村里有些河道的工程设计,借鉴拼凑、缺乏整体性,主要是生态治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存在着误区。”温州市河道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单国方说,传统的乡村河道治理目标仅仅停留在“除水害、兴水利”上,主要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加固堤岸等工程措施,满足人们对于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基本需求。

  近年来,通过治水剿劣等工作,各地对入河污染物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水质有所恢复。如今更进一步,就是要巩固好治水成果,恢复河道生态,真正让美丽河湖成为乡村特质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河道生态治理是大势所趋,但国家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此次出台指导意见,是为了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基层干部将生态理念实际运用到河道治理工作中。”温州市河道管理处处长林统说。

  生态优先 综合治理

  天井垟滋养温州瑞安市西部多个乡村,骨干河道全长59公里。过去,这里是有名的涝区,多年治理后,涝区变身粮区,如今又向景区迈进。

  天井垟水系的河道治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逐步探索的过程,“八忌八宜”中的“忌”和“宜”在这里都能找到生动的案例。一些支流河道有“硬化河岸”“切除边滩”现象,但同时也实现了“凸显特色”“生态通透”的改造。

  漫步在天井垟河曹村段,河边柳树吐翠、桃李芬芳,20余米宽的河道,在万亩平畴间蜿蜒流去。细看河道两侧护坡,都经过了保洁清理,但并没有用水泥硬化,原生灌木还散发着乡野间的清新味道。

  “河道全长6公里,我们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完全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治理改造,保留了河道原生态。”曹村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采用生态治理的方案,每公里河道工程耗资节约近30%。”

  河道的景美了,水清了。村民提议河边建塑胶游步道,“像城里人一样饭后到河边散散步。”曹村镇水利员许斌制止了这种做法。“天井垟河是一条灌溉河道,边上是粮食功能区。主功能是保障灌溉, 如建塑胶游步道,影响农用机械进入。” 他建议利用原河边机耕路改建滨河慢行道,既能降低工程造价,又实现村民愿望。

  “目前,更迫切的是巩固天井垟河水质,对河道沿岸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的治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在农田与河道之间引水为池,栽种莲藕,形成小型人工湿地群。灌溉尾水的有机污染物,经莲池吸收后,流入天井垟,形成了一道新的综合循环过滤系统,更为河边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如今,这种综合多效、生态优先的乡村河道治理方式正在温州各地推广,并作为衡量今年各县(市、区)美丽河湖创建的重要标准。

  挖掘文化 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河道治理,如果盲目追求华丽和时尚的风格,过度模仿城市建设,反而丢失了乡村特质发展的重要优势。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利用好乡村河道生态治理的红利?单国方认为:“乡村可以结合实际,适度地开发,但要保留原有地方特色,保护水文化遗迹,保持原有自然景观,把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凸显出来。”

  在温州平阳,怀溪镇水口村通过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经历了从全县“最脏”典型到“最美”示范的蜕变。如今从高处俯瞰村庄,房舍错落、粉墙黛瓦、绿水绕青山,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浙南山区。

  有颜值,也有内涵。水口村围绕怀溪河道的历史文化,开展“孝文化”主题建设,全域争创3A级景区。“现在村里有三样宝贝,一面青山、一弯清流、一条古道。”水口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将村庄的各处自然资源整合开发,吸引了数千万元社会资本进入。“按照规划,整体的保护还是第一位的,如果发展旅游破坏环境,村民们都不答应”。

  目前,平阳从15个乡镇(街道)梳理出21条河,按照这些河道所在地的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计划精心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富有人文特色的标杆河道。比如,平瑞塘河主打“历史人文”主题、陆份河围绕“婚庆”主题……一镇一特色、一河一主题,每条特色河道都由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团体联合认领,协助属地乡镇结对共建。

  “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助推乡村发展,是水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温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陈木永表示,将贯彻河道生态治理理念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标签: 乡村;河道;塑胶游步道;田野;生态;水乡;河道生态;风景线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4112785889730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