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温籍旅意侨领胡立松捐赠384封家书——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8年04月20日 09:43:42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王民悦

  1986年胡允迪(前排右四)阖家欢聚在意大利都灵,前排右六为胡立松。

  胡允迪家书之一。

  胡允迪家书之二。

  编者按:历经千年开拓、百年开埠,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勤劳勇敢的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世界温州人”品牌誉满天下。为弘扬温州人精神,凝聚世界温州人的力量,我市正在建设世界温州人博物馆,为此,特开辟专栏,从世界温州人博物馆藏品的角度讲述近现代以来温州人的成就风采。

  “我出生才一个月,父亲就去意大利谋生了,他寄的家书基本都在。”

  近日,85岁高龄的温籍旅意侨领、都灵华侨华人联谊会顾问胡立松将他珍藏的384封海外寄回的家书捐赠给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给家书一个‘家’,为的是给后辈留存一处思亲寄情的纽带,让他们怀念先辈,继承优良的家风家教。”这些家书写于1959年至1985年,字里行间的家长里短,记录了胡氏家族在外创业的艰辛,更流露出报答桑梓的拳拳之情。

  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筹备小组表示,希望通过家书,能让更多人分享温商精神,分享温籍华侨反哺故土的赤子之情。

  “父亲所开拓的异国创业之路,绵延了五代,旅居海外的亲属有500多人”

  在谢池巷老家,一头鹤发的胡立松手拎着两大袋书信,缓缓走出卧室。这些收藏了一辈子的宝贝静静地躺在一个个透明的文件袋里,按照年份依次排列。文件袋的标签上写着:家父胡允迪家书。

  胡允迪(外文名Hu Cheng Sing)于1914年出生于文成县玉壶镇,是当地第一代旅意老华侨、老侨领。1933年,年仅19岁的他为了赚钱养活家里的13口人,离妻别子,远涉重洋。那时,他背着一个包袱,穿着一双草鞋,从上海乘坐了41天轮船,于次年春才抵达意大利米兰。由于语言不通,又无一技傍身,只好摆地摊、做苦工,沿街叫卖领带糊口。1942年,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回老家,在玉壶街尾建造了一幢5间两层楼的木楼房,五年后便回乡定居了。

  后来,意大利的皮革业、餐饮业蓬勃兴起,这又勾起胡允迪创业的念头。1956年,他再次赴意,凭着十多年的经验和善于经商的头脑,在都灵先后开起了皮革公司和餐馆。两年后,妻子也抵意帮忙打理生意。

  随着事业逐日发展,胡允迪开始携亲戚朋友出国。据长子胡立松介绍,由父亲经手办理出境手续的家属、朋友共计400余人。他们在海外站稳脚跟后,又各自“亲帮亲、友帮友”,如同滚雪球一样,把一批批亲友带出国外,其人员多得就难以统计了。

  家书中,胡允迪多次提及办理入境证件的困难,他在一封1980年2月1日的信中写道:“近闻有很多人的工照(工人申请许可证),未得内政部批准,当局人员嘱我每星期报罗马内政部一个,未知今后如何……立苏(胡允迪侄儿)看他们都有证,他还没有,心中坐立不安,但我想不出主意,每日电话东打西打,都没办法……”

  在那段日子里,家书成为国内外亲人间感知冷暖的唯一维系,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重量。“那时候书信很慢,一封信要寄一个月。”胡立松至今念念不忘等信、拆信的焦急和满心欢喜。当时,胡允迪用的都是印有他名字和皮革批发公司抬头的信纸,信中,很少提及在外打拼的辛酸,他常常寄钱,问好报平安——“外甥若结婚,有铜钱困难,我会解决……听你母亲说大峃李姑娘七十大寿,代送她人民币两百元,以买吃用,月红(胡允迪妹妹)五十岁送礼,下日我一起汇给她。我合家都顺,勿念。”

  1986年,都灵华侨华人联谊会成立,胡允迪虽年逾古稀,仍被推选为名誉会长。在他的熏陶下,不少家族成员热心侨团工作,成为众所推崇的侨领。

  “作为家族第一个出国谋生者,父亲所开拓的异国创业之路,绵延了五代,他们旅居意、法、荷等国,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和中西餐饮业。”胡立松告诉记者,从父辈算起,旅居海外的亲属有500多人,单是他这一房的直系亲属就有78人。他们之中,加入意大利籍的有32人,荷兰籍的有14人,法国籍的有6人,保留中国籍的有15人,是个“家族联合国”。

  “父亲资助家乡建设,是不遗余力的,种种善举,数不胜数”

  翻阅这一封封保存良好的鸿雁传书,至真至浓的乡情在字里行间里流淌。

  1979年4月22日,胡允迪在信中交代儿子捐资修办家乡小学:“我到炭场学校看到学堂无门,风吹来,小孩读书太冷,需要多少钱修理,你代为办之。”

  1980年至1981年,胡允迪又多次在信中嘱咐,并寄来钱款,总共约3000元。1992年,胡允迪对上林至玉壶的公路建设尤为上心。这段公路因资金短缺,停工多年。于是他又带头捐献了15万元,并去信给意大利亲友,恳请援助,最终不但筹得善款,还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使这条公路于次年建成通车。后来还捐资修建杨林洋水泥路,为家乡父老解决了出行困难。

  “父亲资助家乡建设,是不遗余力的。”胡立松回忆1984年,玉壶一个村子遭遇火灾,焚毁民房20多间,父亲闻讯后心急如焚,奔走了三昼夜,冒雪在米兰逐户发动侨胞赈灾。他率先捐了100万里拉(约人民币3000元),并将侨胞所捐的620万里拉(约人民币18600元)及时汇回家乡。1990年文成水灾,他又带头捐助2万元……种种善举,数不胜数。“父亲时时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不要忘记‘根’在中国,要多为家乡做贡献。”

  如今,胡氏家族的后辈们继续着祖辈的爱心慈善接力。他们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把发展目光投向国内,其投资项目遍及浙江、上海、北京等地。他们还不断鼓励华商到祖国投资创业。

  在意大利长达70年的奋斗,使这个家族成长为意大利乃至欧洲华人社会中颇具名望的大家族。

  “离乡不离祖,一片冰心在玉壶。”胡立松告诉记者,此番捐赠,是为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尽点微薄之力,“家书并不值钱,但出自亲人之手,倍感珍贵,希望好好留传,激励更多后人。”

  

标签: 家书;父亲;家乡;善举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4203965860881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