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电话装机排队。
长途台接线员。
上世纪90年代,手持“大哥大”的市民。
2001年,小灵通投放市场后的火爆场景。
温州智慧城市体验馆。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向前40年,“中国奇迹”不断上演,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未来”,都已经变成美好的“现在”。温州商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记者将走进民生领域,去探寻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温州网讯 手持“大哥大”,腰别BP机,在熙攘的人群中长长地喊一声:“喂——”霎时引来一片艳羡的目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老百姓的通信“行头”不断更替。而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温州,老百姓对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尤为迫切,这也为温州电信业发展带来大好契机。
1987年,温州开通1万门市内程控电话;1991年,率全省之先开通无线寻呼系统;2001年,国内第一个获准升8位数的地级市……
如今,伴随新时代的浪潮,温州电信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是“世界电信日”,让我们走进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以下简称“温州电信”),去探寻发展的答案。
从5000到374万,一根电话线连接千家万户
温州电信局最早源于1902年成立的温州电报子局。1951年邮电合并,1969年邮电分营,1974年再度合并。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的通信技术还非常落后,固定电话装机量只有5000多门,书信和电报仍是老百姓沟通信息的主要手段。
1963年入职温州电信的葛梅芳见证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葛梅芳回忆说,温州是较早引入自动电话的城市,采用步进制交换机,以机械动作代替人工接线动作。当用户拨号时,交换机内相应的选择器就随着拨号时发出的脉冲电流一步一步地改变接续位置,将主叫和被叫用户间的电话线路自动接通。
“比起人工转接,步进制交换机算是先进的,但由于是机械动作,故障率很高。拨听电话时,机器会发出‘哒哒哒’的噪音,非常吵。”葛梅芳说。
1987年5月31日,温州市邮电局开通1万门市内程控电话,使温州电信向现代化通信目标迈出第一步。同时,我市电话号码由4位数升为5位数。
“简单说,程控电话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交换机的自动电话。这一技术的引进,让温州电信迎来跨越式的发展。”葛梅芳清晰记得当年报装电话时的情形,“在人民路的一个报装点,排队的市民绕着大楼一圈又一圈,队伍足足几百米长。因为名额有限,即使初装费高达5000元,一些市民还愿意彻夜排队等号。”
后来担任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吴本坚说,上世纪80年代,不少温州人已经开始走南闯北,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在家里装电话,更多是为了方便联系业务。“当时永强的一位用户告诉我,她家的电话一个月只响两次。第一个电话是在外跑业务的丈夫下定后通知她汇款,第二个电话是告知钱已汇到。”
1988年4月11日,温州市邮电局开通国际直拨电话业务。
当年,打长途电话也并非易事。市民陈忠武说:“挂长途电话都要跑邮局,因为线路少,等几个小时是稀松平常的事。”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固定电话带来难以估量的市场潜力。到1993年,全市电话机总数达到6万部,市区电话普及率超过每百人10部;到1996年底,温州成为全国第5个程控电话总容量超百万门的地级市;20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有373.97万户,到达最高峰。
与固话用户数量一同上升的,还有电话号码的位数。
或许大家并不了解电话号码升位的重要性。葛梅芳解释说,号码升位既是扩容的需要,同时从某种层面讲,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
《温州日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件事情——1986年,我市拟与国外客商合资开发一项大工程。正准备举行签字仪式时,客商突然发现温州的电话号码只有4位。投巨资到这样一个城市,究竟能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客商竟当场退出签字仪式。
现在回过头看,这位客商的选择并不明智。
1994年10月9日,温州市所属8县(市)统一使用0577长途区号,电话号码同时升至7位数,结束了城乡电话层层转接的历史,温州电信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1年5月18日,温州市固定电话号码升到8位数,使温州电信号码资源由百万级向千万级的台阶跃进,成为温州电信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葛梅芳告诉记者,温州电话号码升八位,创造了国内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提出以可行技术手段解决升位后的号码冲突难题,第一个突破惯例、采用3位区号加8位电话号码的方案,第一个获准升8位数的地级城市。
时任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吴本坚回忆,当时将升位方案上报后,一开始省里不批。因为杭州、宁波都还没有批准升位,温州怎么能先升位?为了有更多胜算,温州电信同时又向邮电部报送了方案,并安排3名工作人员长期蹲守北京,准备升位工作。同时,温州电信表态,“如果杭州、宁波要升位,温州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几经努力,温州的电话号码得以成功升位。
忆往昔,吴本坚感慨说:“当时很多人认为办不成的事,我们给办成了,这足以说明温州电信人身上同样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
从“大哥大”到小灵通,无线通信改变百姓生活方式
当下,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被称为“低头族”。如果时光倒流20多年,当年最时髦的“行头”莫过于BP机(寻呼机)和“大哥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先后引进无线寻呼系统和移动电话,迅速成为潮流人士的标配。
彼时,在永嘉碧莲镇工作的潘先生为了赶时髦,花2000多元购得一只数字BP机,无奈镇上没有信号,直到一年后调到县城工作才派上用场。“那时候大家喜欢用一条金属链子把它拴在腰间,衣服要别进裤子,这样才显眼。”
在使用上,BP机只有被动接收功能。“比如有人想找我,就打电话到寻呼台,寻呼台会把电话号码发到我的机子上。后面会附加一些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119’表示紧急回电,‘2234’代表老地方见,诸如此类。”
到了1995年,全市BP机用户近30万,出现10余家人工传呼台“争宠”的局面。1998年末,全市无线寻呼用户更是达到60.79万。由于当年电话尚未普及,BP机的迅速扩张,间接带动了公用电话市场。
与BP机相比,“大哥大”才是那个年代最“牛”的通信工具。葛梅芳记得,1992年首批300门“大哥大”到温后,一度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
“大哥大”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稳定,常常要喊。它的续航能力也很弱,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尽管如此,“大哥大”的紧俏程度远大于现在的苹果手机。
“早期购买‘大哥大’的基本都是生意人。”葛梅芳描述说,那些老板戴着粗壮的金项链和金手链,和人谈生意时,把“大哥大”往桌上一摆,显得特别气派和有实力,未开口生意已经成了一半。
1992年,市政府决定将全部投放号码分类定价,实行选号公开拍卖,首批38个号码。
据当年的报道,“那天的鹿城拍卖行里,簇拥着不下五六百名的竞拍市民,将偌大的拍卖厅挤得水泄不通。一场拍卖下来,共拍得247.55万元,其中最优机号908888被市区一中外合资企业主以12.1万元拍走。”
记者了解到,除了选号费,机子和初装费加起来还要2万多元。按照当年房价,买一部“大哥大”的钱,可以在市区买到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
在“大哥大”风头无两的时候,我市于1994年开通CT2系统,俗称“二哥大”。它只能打出而不能作为被叫,需要和BP机配合使用,致命缺点是信号弱,打通的几率小。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进入新世纪,数字移动电话快速兴起。不过在1997年邮电分营、移动剥离后,温州电信另辟蹊径,于2001年下半年推出“小灵通”业务。到2003年末,我市“小灵通”用户达70.60万户,成为全国小灵通用户拥有量最多的地级市。
2008年10月1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联合召开CDMA网络交割启动仪式,标志着温州电信又正式拥有移动业务经营能力,成为全业务运营商。
几十年间,随着通信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也让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焕然一新。
从拨号上网到“全光网”,打造智慧城市“最强大脑”
看得见的是通信设备的改变,看不见的是网络建设。在宽带网诞生之前,电脑上网只能靠拨号。
2000年,在宁波上大学的苏利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为了打发暑假时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电脑运回家。那时候没有宽带,只能用电话线拨号上网。“先不说资费,那个速度简直跟蜗牛爬一样,点开一张图片都要等半天。”
温州电信网络运营部主任胡培林解释说,拨号网速只有56K,而现在光纤宽带,网速在100M以上,最高可以到千兆,“不可同日而语。”
早在2000年前后,温州电信已经在布局宽带网络,投巨资对全市互联网络进行大规模扩容和优化。
2001年,我市的宽带接入方式有网络快车(ADSL)和网络新干线(LAN)两种,市区海螺小区、海坛山庄、江南大厦、西子新村等18个小区最先开通网络新干线。
而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性能大幅提升,使我市网吧生意火了一阵。当时,市区下吕浦、学院路、人民路开出了不少网吧,到了晚上几乎没有空位。
此后,温州电信网络建设步入快车道。2010年,宽带成为温州电信收入占比最大的产品;2012年,全市宽带用户总数达142.92万户。
2014年,由温州电信投资5亿元建设的温州市云计算中心的投用,标志这一省内第二、浙南第一大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国内最高网络等级云计算中心将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2016年6月29日,时任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总经理的张建国拔下了南站电信枢纽大楼的5ESS交换机母局电源开关。至此,温州地区传统交换设备全部成功退网,标志着温州电信开启“全光网时代”的新篇章。
截至2017年底,温州电信累计投资35.4亿元,在全市光网覆盖率100%的基础上,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95.8%,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居领先地位。温州电信的带宽出口能力连续两年翻番,2017年带宽出口达到4.7T,超过宁波,位居全省第二。
胡培林说,全光网络的建成,将有力承载4K高清、云等大带宽应用,促进智慧政务、智慧企业和智慧家庭等应用的推广和使用,不仅让市民的日常生活精彩无限,也充分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4.0时代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还将推动物联网、“互联网+”等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茁壮成长,使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可以预见,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会让未来生活更加精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